对孟连县孟连镇半扎莫社的拉祜族社长李大福来说,2000年4月29日是他生命中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李大福同出席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李大福的自豪,也是27万拉祜族人们的骄傲.那金光闪闪的劳模奖章,代表了一个劳动者的最高荣誉,记录下了李大福带领乡亲们挑战贫困所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扫除脱贫的障碍
改革开放以前,与半扎莫青山绿水的田园风光极不相称的是,这里的拉祜族乡亲过着及其贫困的生活。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冰冻的土地开始复苏,禁锢在人们的心灵上的精神枷锁终于解除。半扎莫社的领头雁共产党员李大福开始探寻着祜族乡亲的致富之路。那时候,与半扎莫的贫困形成反差的是,仅隔1公里多的傣族寨子耿冒家家是瓦房,户户有余粮。同一片蓝天下,仅只是一步之隔,为什么两个寨子的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区别?通过比较,李大福认为,要让半扎莫社拉祜族乡亲彻底脱贫,首先就要像耿冒傣族寨那样,解决水、电、路不通的问题。
找到了制约半扎莫发展的症结所在,李大福迅速召开了干部会议,以他的干劲、他的决心坚定了拉祜民族乡亲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要致富,先修路。然而修公路不是挖便道,只需几把锄头和几把锤子就能解决。开山劈石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买炸药、雷管。
在县糖业办的支持下,他带领全社的男女老少,冒着冬天逼人的寒气。赤着脚,光着膊、投工1240个修通了2公里长的村社公路,把半扎莫的乡亲们从背马驮中解放了出来。
公路修通了,李大福又谋划着怎样“摘下满天星”,结束半扎莫松明当电灯的历史。1983年,他发动了群众,并带头集资,凑得1万4千元,购买了高压线、电杆和变压器。在县电力公司技术员的帮助下,苦战了15天,架通了3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使半扎莫社的拉祜族乡亲家亮起了“小葫芦”。从此,不仅使山里的群众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千年封闭的半扎莫从电视机、收录机里看到听到了外面的世界。
“两通”以后,李大福这条硬汉子本该喘一口气,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筹划着攻下吃水难这个堡垒。当时半扎莫的祜民族乡亲吃水要从1公里以外的山菁里背,一个强劳动力一个上午只能背两转水,干旱季节甚至只能背一回。水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劳力,而且还制约着养殖业和家庭副业的发展,成为半扎莫通向富裕的瓶颈。为了筹措资金,李大福一次次跑县上寻求支持,最终感动得县民委调剂出7000元补助他们,之后李大福带领群众架管子、砌水池,克服重重困难,硬是用自己的双手,从4公里外的山菁里引来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祖祖辈辈受困于水的拉祜族乡亲打心里感激李大福,他们接来的第一桶自来水给他洗头,以一种最朴实的礼仪,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通水的这一天,半扎莫社狂欢了。人们破天荒杀猪宰牛,请来帮助和关心过半扎莫社的领导分享他们的欢乐。男女老少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唱起了拉祜调,一位70多岁的拉户老人看着渴望了多年的山泉水,忍不住自唱自舞,用他的歌声和舞蹈歌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称赞社里的好干部李大福是人民的贴心人。
对于城市来说,通路通电和通水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对半扎莫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拉祜族山寨来讲,实现“三通”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跨越,它是告别贫穷和愚昧的开始,也是通向富裕生活的大门。有了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拉祜族乡亲才能走出山外,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接触,有了电,他们才能通过电视这扇窗口,告别了“聋子”和“瞎子”的日子;有了滋养生命润及苍生的水,他们才能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业从而过上渴望已久的好日子。
插上腾飞的翅膀
1980面前半扎莫,人们的年均纯收入只有46元钱,粮食亩产也只有1000多公斤。常常是秋收刚过,人们就愁着吃饭问题。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尤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半扎莫的乡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李大福敏锐地发现,要真正地摆脱贫困,在“三通”之后,还得走科技兴农之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村民的收入。1983年,他们从县甘蔗站买来了蔗种,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试种了2亩春甘蔗。当时,半扎莫社的拉祜民族乡亲不敢相信这荒山真能种出甘蔗来,他们观望着,也期待着。
年底,李大福的两亩甘蔗喜获丰收,他把收获的10多吨甘蔗作为种苗分给了群众种植推广,并在技术上对他们进行帮助指导,仅仅3年的时间,半扎莫社的荒山处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蔗林,甘蔗成了半扎莫社的支柱产业,群众的一车车甘蔗换回了一叠叠钞票,世代贫穷半扎莫出现了“甘蔗瓦房”、“甘蔗拖拉机”、“甘蔗电视机”。但是,李大福并未满足,他借助群众尝到科技甜头的热情,乘势加大了推广农业技术的力度,首先,李大福在自己的稻田里试种杂交稻,当季亩产就单位了600多公斤。作为半扎莫社的领头人,李大福没有忘记要带领拉族乡亲共同致富,又起早摸黑带领社里的群众修沟挡坝,把原来的雷响田改造成为保水田,提高复种指数,把种植一季晚稻变成种植双季稻,增加了粮食的总产。不到3年时间,社里的吃饭问题就彻底解决,单产也从100多公斤提高到700多公斤,半扎莫社的拉祜族乡亲家家户户变成了余粮户。粮食充足了,发展养殖业也就有了基础。
李大福不仅是一个种田能手,还是一个养猪专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半扎莫,人们还没有没能思想上拔掉穷根,虽然在李大福的带领下,他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人们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科学技术的状态。就拿推广八改养猪技术来说吧,李大福发动群众养殖生猪从传统的饲养圈里跳出来,采取科学饲养,但是,群众就是不动,李大福只有自己整修猪厩,买来杂交猪种自繁自养,几年来,他年均出售仔猪20多头,肥猪10多头,仅养猪一项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万多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大福的成就面前,拉祜族乡亲不在徘徊,他们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盖起了猪厩,实行科学厩养。从此,半扎家家有年猪杀,户户有肉吃,生活过得好了,还不时抬着猪头,吹着芦笙,敲着锣鼓到县政府、镇政府拜年,表达他们幸福不忘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知识使人明智。回头带领半扎莫乡亲奔富裕的往事,李大福悟出,一个民族的落后,就在于缺少科学知识,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文化。而要学文化、学技术,就得办教育。他动员群众送子女读书,号召大家要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同时发动群众集资、献工、献料、改善办学条件,使半扎莫社的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来,在拉祜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完学率和巩固率都是最让老师头痛的事,很多时候,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师常常要捏着打狗棍挨家挨户请学生回校上课。但在半扎莫社,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出现,学生的完学率、巩固率均名列办事处的前茅,使得老师们感叹:“如果山区孩子都像半扎莫社的,那我们再苦再累也无怨言。”
在共产党员、拉祜族社长李大福的带领下,如今的半扎莫社已非昔比。同样的一块土地,同样的一块蓝天,人们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半扎莫,这个过去穷得让人瞧不起的山村小寨成了人们学习的一面镜子,群众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1999年,全社人均生产粮食达478公斤、甘蔗12.6吨、出售肥猪1.5头,纯收入达到了1332元,在拉祜山寨率先告别了贫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曹文荣 作者系思茅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