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纽约消息(记者 郭立军 丁宝忠)“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已近一年,然而许多纽约人仍然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下面记述的是记者身边的几个故事。
旅行社生意难做
美国航空业近来很不景气,于是航空公司把经济困难转嫁到旅行社和旅客头上,取消了旅行社代办机票的全部佣金。旅行社只得调过头来向旅客收取手续费,一般熟客每张机票只象征性地收25美元的手续费,这跟过去从航空公司拿的佣金有天壤之别。航空公司还推广网上售票,它们给网上顾客提供各种优惠,把过去给旅行社的佣金补贴到网上的售票服务,旅行社于是又面临新的威胁。
丽莎小姐10年来一直在旅行社工作,工作单位换了3个,后两个发生在“9·11”事件之后。她曾加入美国连锁旅游公司GTT,4个月后公司裁员、拿新人开刀,把她炒了。她没办法,自己注册了一家旅游公司干起来,现在,她感到难度最大的就是市场开发。
失业者面对现实
纽约市今年的财政赤字高达50亿美元,市政府各个部门和一些私人公司纷纷裁员。在失业人群里,有一位年仅22岁的女青年,她的名字叫斯坦茜·列文尼。
列文尼大学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世贸中心附近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秘书。“9·11”事件后,这家律师事务所因为地处灾区而被迫停业。此后的5个月里,列文尼一直找不到工作。她回忆说,那5个月是她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日子,因为她在那些日子里“思想变得成熟”。她不得不面对生活,到处打零工糊口:帮人家带孩子,到黑人聚居的哈勒姆区教穷孩子们学法文,给他们上阅读课,教他们演戏……“我在生活中真正认识到我的存在了。”列文尼说,“‘9·11’以前我一直为未来而彷徨,对未来怀有恐惧,现在我不为将来操心了,因为我生活在现实之中,随遇而安。要问我为什么如此世故,答案就是人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面前的现实会不复存在。”
幸存者从头开始
“9·11”事件不仅造成2800多人罹难,而且使租用世贸中心的数百家公司的财产和文件付之一炬。如何另起炉灶、恢复经营,成为这些公司面临的挑战。
《中国日报》驻美国办事处的孙玲玲女士在“9·11”当天从世贸中心33层安全撤出后,步行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中,连饭都没顾上吃,就在家中的电脑上重新建立起客户资料,因为客户是报纸的生命线。去年底她终于找到一个新的办公地点。原以为“9·11”后房租会变得便宜,其实相反。很多人以为世贸中心租户会得到巨额补助,事实是《中国日报》至今没有得到分文保险赔偿。
“9·11”后美国发生炭疽事件,邮局一时处于半瘫痪状态。在那些谈炭疽色变的日子里,孙玲玲每天从信箱里取回各种邮件(有时多达上百封),然后戴上手套,将邮件消毒、拆封。好在客户理解他们的困难,报纸发行量保持稳定,老订户美国白宫图书馆还专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