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最新更新     巡礼回顾         



中国科技巡礼——水产养殖(2002年11月19日)


  

  国家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设在风景优美的北京房山十渡风景区。孙大江研究员是这里的首席专家。今天,他再次检查这头被命名为“阿龙”的鲟鱼的伤口愈合情况。“阿龙”是这里的功臣,通过它,我国第一次实现了史氏鲟的全人工繁殖。全人工繁殖是水产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养殖的鱼再进行人工繁育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鱼类种群的稳定,可以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保护自然资源。

  鲟鱼是一种古老鱼类,也是目前世界上个体最大的淡水鱼种。目前,鲟鱼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已经不多。产自长江的中华鲟,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鱼种。产自黑龙江的史氏鲟,天然野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因此实现史氏鲟的野生驯化和人工养殖,是水产科研部门的重要课题。

  野生鱼类的养殖,都必须有一个驯化的过程。史氏鲟的驯化,水产科研人员经过多次试验,总结出了先投喂活的鱼饵,再喂模拟的鱼饵和硬颗粒饲料,通过这种交替渐进的方法,20天后,野生的鲟鱼就会接受配合饲料。接受配合饲料的鱼苗就可以进行规模饲养了。

  人工养殖的鲟鱼,多来自大江大河,对水体也有特殊的要求,必须新鲜、流动。在鲟鱼繁育和养殖基地,科研人员研制了专门的水处理设备,为的是保证鲟鱼的鱼池能够定期补充经过处理的新水。鱼池不断补充新水,排掉池底污水,池水得到净化,再经过加氧机增加水中有效氧的含量,就可以保证鱼象在流动的活水中一样健康生长。

  近十年来,我国的水产部门解决了大量从国外引进的优质鱼种的驯化问题。如原产美国的银鲑、原产北美洲的虹鳟和金鳟鱼等。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这些水产优良品种都实现了在我国的人工养殖。

  为了让人们吃上新鲜的海产品,如今在内陆地区通过人工配对海水,养殖海产品种。人工养殖的鱼,为防止病害,专家定期检查幼鱼的生长状况,根据情况使用生态药物或注射疫苗。如今在浅海的海水养殖中,正在采用新型的抗风浪网箱,它可以保证海水养殖的丰产、高效。可以说,是水产科研的进步,带来了我国水产养殖的稳产、高产。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的渔业水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2001年,我国的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超过4300万吨,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例达到60%左右,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经超过34千克,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的水产渔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更着眼于发展高品质的新优特品种,这就保证了百姓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截止到2000年,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开始施行。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水产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完成并通过验收。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水产养殖重大病害预防技术研究”通过农业部验收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