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夏天,一个不到13岁的少年,只身一人搭乘着解放牌大卡车来到了中国瓷都——景德镇。为了学一门手艺,他改了姓,师从舅舅,学习传统陶瓷雕塑。学徒八年,正当他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他却突然离开了瓷厂。历经三年,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他掌握了一整套西洋的雕塑技法,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陶瓷反而是雕虫小技,他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再用陶瓷进行创作了。没想到十四年以后他又回到了景德镇,他就是刘建华,而他的艺术作品也由此而转变……
1962年10月23日,谢建华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的一座老宅里。家里兄弟三人,排行老二。12岁的时候,谢建华经常听到大人们夸奖邻居家那个会画画的小孩,由此他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后来又听说学画画的人就不用上山下乡了,这就更坚定了他学画的决心。
谢建华的舅舅刘远长是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一个技术员。77年以后,为了不使传统的手工艺失传,国家允许工艺美术方面的技术人员带子传艺。谢建华为了能当上舅舅的接班人,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了景德镇,跟着舅舅改姓刘,而刘建华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到了今天。
1977年6月,14岁的刘建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一名工人。在景德镇雕塑瓷厂工作的八年中,刘建华掌握了一整套传统工艺美术雕塑的技法,19岁的时候,他的传统人物雕塑霓裳羽衣舞,获得了景德镇当地陶瓷美术最高奖项——百花奖。八年后,正当他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后起之秀的时候,他却突然厌倦了陶瓷,拼命想要逃离这一整套传统雕塑工艺的流水线。在他的身体里似乎流淌着一种永远不会安分的血液,注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只描绘同一个符号。
1985年9月,经过三年的努力,伴随着85美术新潮运动的到来,23岁的刘建华终于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的雕塑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刘建华没能像他想象中的那样,走上纯艺术创作的道路,他被分配到了位于昆明市的云南艺术学院当老师。当时云南艺术学院跟贫困县泸西职业高中合办了一个工艺美术专业,刘建华被分配到县里当起了乡村教师,而他所面对的是一群连艺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乡下孩子。在泸西县的工作经历,引发了刘建华的创作灵感,回到昆明以后,他完成了第一个玻璃钢雕塑系列——自然系列。
只有40多块钱的工资,还要支付创作原料的费用,刘建华的生活有些入不敷出了。在同事的介绍下,刘建华挤出教书以外的所有时间帮人做浮雕,终于有了第一份额外的收入。有了购买原料的钱,刘建华又开始创作第二个玻璃钢系列:精神的指向——游离系列。
他在1994年创作了第一个彩塑系列——隐秘系列。也许是时代的变迁,也许是又一次厌倦了,90年代后期,刘建华的创作风格一下子从抽象的领域跳到了具象的世界,恢复了对写实的兴趣。他改变了以往使用单一色调的风格,开始给作品注入更加鲜活的颜色。他在现实中找寻着新的符号……
1998年,刘建华开始构思一个全新的彩塑系列。1998年11月,在德国驻中国使馆举办的《传统和反思》中国当代艺术展上,刘建华首次展出了用玻璃钢制作的彩塑作品——旗袍。
由于生活拮据,刘建华根本没有钱回景德镇,实现他用陶瓷来做旗袍的想法,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既有陶瓷的质感,价钱又便宜的原料。就在十年前,当他拼命想要逃离景德镇的时候,他也许不会想到今天会为回不去而发愁。
正在他为钱而苦恼的时候,德国使馆的展览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在这个展览上,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卖掉了三件作品。
1999年1月,刘建华开始用景德镇传统的陶瓷雕塑工艺,创作一个新的彩塑旗袍系列——迷恋的记忆 。
2001年到2002年期间,刘建华的旗袍系列先后在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法国巴黎那瓦拉画廊的中国制造当代艺术作品展,英国伦敦OXO艺术中心梦幻02当代艺术展,香港汉雅轩画廊瓷性的肌肤个展,以及法国巴黎皮尔卡丹艺术中心的“巴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和第33界瑞士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展出,引起了世界艺术家的关注。
但是与此同时,有人指责刘建华做旗袍是为了迎合西方人偏好中国异域文化的心理。
当旗袍系列在世界各地频频参加展览的时候,刘建华又开始了新的尝试。
进入21世纪,刘建华逐渐把对人体的兴趣转移到了对物体的兴趣上,在他的眼中,物体更容易使人产生想象的空间,而他的创作形式也随之变化,走上了雕塑艺术与装置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刘建华在2002年创作的日常易碎系列入选了2003年第50界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巴黎蓬皮度艺术中心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在今天,当代艺术家表现自己的途径是多样的,而立体的、平面的、装置的、录像的、高科技的手法都可以纳入其中。而刘建华艺术创作的归属,是我们所无法预期的,因为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有些艺术家可以一辈子画一个符号,但我不愿意一成不变地维持一个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