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子网站得到公安部支持,刑侦局长表示警方将与民间打拐人士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在“宝贝回家”寻子网站帮助下,警方近日成功解救一名被拐卖的16岁聋哑女孩,并把她送回山西大同父母身边。 观察
警民携手“打拐”
这名山西女孩自今年2月被拐骗后,被辗转拐到香港、广州、深圳、上海等地,期间因被胁迫从事偷窃而被公安机关拘留。
“我们网站4月份得到孩子父母提供的信息后,把人贩子的情况转交给公安部‘打拐办’,在他们的督办下,警方抓捕了人贩子,解救了孩子。”“宝贝回家”网站站长张宝艳说。
2007年创办于吉林通化的“宝贝回家”,在全国各地已有一万多名志愿者,通过收集、分析、比对寻人信息,这家网站已帮助找到了36名被拐儿童。
我国民间打拐人士中,除了张宝艳这样的热心人,更多的是丢失孩子的父母。共同的关注和遭遇使这个群体走到一起,他们互相鼓励、互通信息,有些人在寻子过程中帮助他人找到了孩子。
上月开始,警方在全国范围展开打拐专项行动。引人注目的是,公安部刑侦局专门邀请“宝贝回家”网站的志愿者代表探讨合作打拐事宜。
公安部刑侦局局长杜航伟说,警方将与民间打拐人士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希望民间人士为打拐专项行动提供建议和线索,并对基层打拐进行监督反馈。
“宝贝回家”网站得到了公安部提供的大容量、高速度服务器空间,开辟了打拐专栏,呼吁公众积极举报人贩子。网站利用遍及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发现可疑的人贩子、买主和拐卖儿童的线索,向公安部打拐办举报,迄今已提供30多条线索。
硬币的两面
民间打拐力量的兴起,与拐卖妇女儿童现象的存在,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拐卖儿童现象愈演愈烈。一些人受传宗接代观念影响,不惜花数万元非法收买儿童特别是男童,高额利润诱使人贩子铤而走险。近年来,犯罪团伙拐卖外来务工子女案件增多,甚至强迫拐卖儿童从事行乞及卖淫、偷盗、抢夺等犯罪活动。
警方披露,犯罪分子通常会在公共场所利用玩具、食物等骗取小孩信任,或是在租屋骗取家长的信任后拐骗儿童,有的甚至采取了抢夺、绑架等恶劣手段。
由于拐卖案件多为跨省区流窜作案,调查取证、抓捕犯人、解救被拐儿童困难多,耗资大。分布在社会各阶层、各地域的志愿者,在打拐信息收集、监督举报、异地比对等方面可以扮演角色。
深圳市经营“电话超市”的彭高峰至今仍在苦寻被拐的儿子。去年3月,31岁的彭高峰在看守电话亭生意时,4岁的儿子突然被一名身穿黑色夹克的男子强行抱走。
彭高峰和同样经历失子之痛的十几名农民工共同组成了“寻子联盟”,不断向媒体和政府部门求助,希望有奇迹发生。目前,这个联盟已发展到全国各地200多户家庭。
张宝艳说,在找孩子过程中,每个家庭都有些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不能互相交流,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平台,把信息联系起来。
“一旦找到来历不明的孩子,我们通常会问他们那里是不是下雪、有哪些动植物、说什么方言,通过这些线索查找对比报告失踪儿童家长的资料,”她说,“然后我们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联系他们可能的父母。”
欣慰与困惑
民间打拐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安机关改变了以前报告失踪儿童24小时内不立案的规定,只要接到儿童失踪的报告,基层警方就立案,到现场调查。
据了解,民间打拐人士正在推动一项新的立法举措──加大对被拐儿童买主的惩罚力度。民间人士指出,只有增加买主的违法成本,才能压缩被拐儿童的“市场需求”。
在为打拐取得成效而欣慰的同时,民间打拐人士也为面临的困难而忧心。
目前,张宝艳用自家的三台电脑,在朋友帮助下维持着“宝贝回家”网站运营。网站是公益性的,志愿者和寻子家长刊登寻人启事完全免费。
“网站接收了一点捐款,主要用于资助被解救的儿童读书、看病,”张宝艳说,“我希望能成立一个基金,给举报人一点奖励。”
张宝艳和丈夫创作过一个剧本《路有多长》,写的是被拐和流浪儿童群体的不幸故事。最近,民间人士和警方联手打拐的一些成功案例鼓舞了张宝艳,她把剧本改了个名字──《宝贝回家》。 (李志晖 李舒 彭勇)
相关链接:
责编:李秀伟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