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于富商之家。
★她和他共同生活近60载:宝塔山为媒证,
北国山月照双影,战火硝烟相伴行,共和国里甘苦起伏任风云。
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开明的实业家家庭。父亲浦在廷,是云南著名的实业家,他创制了宣威火腿罐头,远销东南亚。浦在廷赞成国民革命,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担任过效忠孙中山的滇军军需总局及烟酒公卖局局长。
浦在廷有三个儿子,四个女儿。
浦在廷1950年病逝,终年80岁。
浦琼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她和姐姐们一道,请私塾先生授业,学背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和女儿经。先生只教背书,不教认字。所以,她们读的竟是“白字书”!
等她稍大一点儿,她的父亲因为生意的关系,搬到省会昆明长住,她们全家也就到了昆明。在昆明,浦家三个女儿:浦代英、浦石英、浦琼英,一起上了小学,小学毕业后,她们又一起考入昆明女中,在那儿接受中学教育。在中学里,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宣讲耕者有其田的基本道理。浦家三姐妹,受她的感染尤为深刻。有一天,这个教员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场的道路上,铐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一路慷慨悲歌,一路高喊共产主义的口号。她那大义凛然、英勇赴义的场面,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从此以后,共产党人的形象,便铭刻在浦家姐妹的心底。
1931年,北平要举办一个全国运动会,各省挑选选手参加。浦琼英被选为少年组60米短跑的选手参加了云南省代表队。
代表队出云南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入侵,迅速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国难当头,运动会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折返。
参加运动会,固然很令人兴奋,但是浦琼英心中的目的,则是想通过参加运动会,走出家门,走出云南,到北平去念书。没想到刚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她实在不甘心。
这时,浦琼英是一个15岁的少女,已经很有主意。她下定决心,不回云南。她写信给她的哥哥,要求去北平读书,并表示了不回云南的决心。她的决心,终于获得了家里的同意。
1932年,浦琼英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女一中是北平一所著名女校,校风好,空气活跃,成就斐然。浦琼英在这个新环境中生活得十分愉快。
她生来聪明颖慧,活泼开朗,学习起来轻松有余,学习之外,又结交了一些同乡好友。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陈云的夫人于若木、胡乔木的夫人谷雨等,都曾是她的同窗。她还和张瑞芳在学校同台演过戏呢!张瑞芳演丫头,浦琼英演小姐。学习之外,她和几个云南的老乡一起,经常出去郊游,去泡茶馆,去戏园子听戏,生活得自由自在,在家乡的那种沉闷之气一扫而光。
在北平,她爱上了京戏,一个年长的同乡还请了人来教唱。可惜浦琼英五音不全,不能学唱,但她年龄小,记性好,跟在别人后面,把那些名段子,全都背下来了,以后几十年都没有忘记!
上中学期间,浦琼英得了肺病。她到南京去住医院,还去了一趟上海。
家里每个月给浦琼英50块大洋的生活费,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这钱可不少!那时候,一块大洋能买一袋面粉。浦琼英年龄不大,又好玩,钱是不少,可每个月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就都花光了。她从小养成的这种不善理财的性格,影响了她的一生。
对于浦琼英来说,摆脱了封建家庭束缚的阴影,在北平高高兴兴地上学,痛痛快快地生活,又不愁吃穿,生活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了。但是,那个年代,正值国难当头,时局动荡。
民族危亡感,冲击着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这对浦琼英来说,也不例外。
东北沦陷后,许许多多的东北流亡学生聚集在北平,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