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日志中国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羌族碉楼令乾隆头疼不已:抗明御清 千年不倒

 

CCTV.com  2009年05月01日 13: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综合  

  羌族传统民居碉楼,静静地立在主人的住房旁,用来储存粮食柴草,或者防御,

  汶川大地震之后,它的坚固再一次被看成是羌人文化的最后守望

  1746年,这是乾隆皇帝即位的第11个年头,在他统治下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时清朝已经十几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事。

  这年3月,一个叛变的消息传入紫禁城,这虽然引起乾隆皇帝的注意,但他并未放在心上。

  大、小金川土司叛变

  大、小金川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历来都是少数民族混杂之处,自元朝以来,中原王朝开始授予当地的部族首领土司之职,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职位可以世袭。乾隆的父亲雍正曾经试图用汉族的流官代替土司,但没有成功。

  从1737年起,四川地方官员就曾不断上奏大、小金川之间频繁的内讧,乾隆曾告诫地方官员说,只要他们不干扰内地,我们就乐得隔岸观火,这样才能“以夷制夷”。

  但他没想到是,这场火越烧越大。1746年3月,大金川已经将战争的前线推进到了明正土司所辖的鲁密、章谷等地,距离打箭炉(今康定)仅四日路程,迫近进入内地的南大门,他这次才调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以四川、贵州之兵,进剿大金川。

  在乾隆看来,大小金川方圆不过数百余里,丁壮仅七八千人,成不了什么气候。而且,张广泗在平定相邻地区的苗民起义中,表现出了不俗的军事才干,让他“治苗之法治蛮”,肯定手到擒来。

  但事态的发展,很快证明乾隆是过于乐观了。8月,张广泗在向乾隆皇帝奏陈中称,大金川四处皆山,陡峻无比,而且叛军在险要处皆建一种独特的防御性建筑——碉楼,根本无法攻取。

  攻碉难于克城

  张广泗提到的碉楼,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其建筑者就是自秦以来就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羌人,碉楼是这个古老的民族留在这里的鲜明印记。

  至今,从在岷江河谷的松潘、茂县、汶川、理县,直到大渡河上游的丹巴、金川、马尔康等地区,高耸入云的碉楼依然随处可见。这里,被史学家视为“民族走廊”,战争无处不在,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碉楼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战争防御体系。

  当张广泗率军进入金川地区的时候,看到的正是这样的防御体系:金川境内都是陡峭的山地,叛军在险要之处设置碉楼,碉楼以石头砌成,像一个小号的城堡,形状像佛塔。碉楼有高有矮,高的十五六丈,矮的八九丈。

  但正是这种佛塔式的建筑却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每个碉楼的四周高下皆有小孔,土司军队居高临下,远可射,近可砸,以守代攻,游刃有余。

  即使清军能够攻击到碉楼之下,又不得不面临如何进入碉楼的困难,因为碉楼的门、窗都设在离地面几米高的地方,而且极其矮小,成年人必须弯腰进入,根本无法展开进攻,却很容易被里面的人杀死。

  对此,被清廷视为“平苗良将”的张广泗想尽办法,“或穴地道,以轰地雷,或挖墙孔,以施火炮,或围绝水道,以坐困之,种种设法”,却无一能够奏效。

  更令张广泗头疼的是,金川土司也极为聪明,每座碉楼的大门都设在离地面数米高的地方,门前放置一根活动的独木梯,供人上下。一旦抽走独木梯,入侵者想要进入碉楼,那可比登天还难。碉楼的门十分矮小,成年人要弯腰进入,门板坚实厚重,有多道带机关的木制门闩,极利于防守。

  碉楼的窗口内大外小,敌人从外面爬进碉楼时根本无法施展开来和里面的人打斗,而里面的人却能轻易杀死敌人。即使敌人放火烧,只要将最下层楼板的开口盖住,碉楼底部就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燃烧的柴草就会由于缺少氧而产生浓烟,反而呛了敌人。

  所以,清军只能“半月旬日攻一碉,攻一碉难于克一城”,一直到1748年7月,清军损失过半,金川平定仍然遥遥无期。张广泗再次上疏朝廷,希望将战事转攻为守,清军同样修筑碉楼以防御金川叛军。乾隆思虑良久,认为此策不仅主客倒置,而且兵力财力也不允许,更会留下无穷后患,斥责张广泗另谋他策。

  此时,整个朝廷都对金川碉楼一筹莫展。乾隆甚至开始病急乱投医,他听说御史王显绪父子熟悉金川情形,则命王显绪征询其父王柔破金川之策,王柔竟然建议请终南山道士用五雷法术以击贼碉,这让乾隆哭笑不得。

1/4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