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主要商品价格持续上扬,通货膨胀迹象比较明显。我们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类型是混合型。对于投资品和资源类商品而言,其价格上涨可以归结为需求推动型,一般居民消费用品以及服务价格的上涨则属于成本推进型。
最近,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粮食用于替代能源生产、国内自然灾害频繁、农资成本上升、实行最低收购价等因素的影响,近期粮食价格难以回落,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近五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农民现金收入增加55%带动农村用工价格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造成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下降。粮食是基础性产品,粮价上涨必然带动食品价格上升。部分餐饮业及粮油制成品的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点。餐饮业市场进入门槛低、竞争比较充分,特别是一些快餐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经营状态,承受原材料涨价的能力较弱。粮、油、肉价格上涨,给这些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增支压力。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的上涨已逐步传导到下游食品加工、餐饮等行业。
国内要素价格面临恢复上涨的压力。我国生产要素,如资金(利率)、土地、资源、环境等被严重低估,使资源、能源要素含量高的产品价格较之国际市场偏低。中国经济这种高速增长是在大量资源价格被压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即高增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而也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相背离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越来越高,原来我国经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被纠正。为了进行工业资本积累,各种投入品价格长期被人为压制在较低水平。加入WTO以后,我国要素流动的自由度不断提高,这使得我国原来的不合理价格体系存在基础被削弱。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所需众多资源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的情形下,各种资源类投入品向国际市场价格看齐。
近期国际油价再次走高。国内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加强环保,也将推动能源资源价格上涨。此外,在产能集中释放后,未来不排除再次出现煤电油运紧张。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的上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形成价格上涨压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我国在1988-1989年、1993-1994年曾经出现的经济过热,就是由于投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了高通货膨胀的出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黑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目前处于新一轮周期中的上升阶段。2002年12月开始,黑色材料购进价格重新走强,而且上升幅度比较大,最高月份价格指数达到124.75,在高位徘徊了近一年半时间后,价格指数开始回弱,2006年1月到2006年11月,指数一直在100点以下运行。进入2007年后,黑色金属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稳步上升,2007年6月相对于上年同期增幅达5%,而且这种趋势似乎还要延续。
2003年12月开始,有色金属购进价格指数运行到110点上方并且一直维持至今,最高月份达到138.79点。虽然近期有所回落,但是绝对价格仍然比较高,特别是考虑到前期价格已经有了大幅上扬。
化工原料购进价格指数整个重心逐渐上移。从2004年1月开始,指数持续走高,2004年8月到2005年5月这段时间,指数都在110点以上运行。近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相对平稳增长势头,相对于上年同期,增速基本维持在4%左右。
从2004年7月到2006年9月,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运行出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持续高位运行,指数值在这段时间都维持在110点之上,2005年5月最高达到118.93点。但之后再次周期性回落,2007年3月到2007年6月,指数围绕在102点附近波动。需要指出的是,最近几个月来指数虽然回落,但仍保持在100点以上,而不是像以前周期底部回落到100点以下。也就是,燃料动力类价格指数的整体重心已经上移。如果考虑到前期的巨大涨幅,那么近期燃料动力类绝对价格依然很高。
由前面分析不难看出,中国通胀的压力在增大,其中成本推动型通胀占主导,但我们认为,2007-2009年中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小。考虑到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供求状况和政府的价格控制能力,通货膨胀问题的整体影响可能不如预期中那么严重。从当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不存在商品价格总体持续上涨的条件。现在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前中国价格上涨仍停留在个别行业,而并非全局性问题,电子、服装等产品价格仍保持平稳曲线甚至有所下降,因而传统意义上的通胀并未出现。引起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粮食、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随着下半年各项措施逐步到位,肉、蛋等副食品供给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海通证券研究所 李明亮)
责编:赵旋璇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