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两部门处罚通告的下发,方便面集体涨价的风波看来暂告一段落。然而这一风波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却不能不令人深思。商品价格,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讲,从来都是矛盾体。商家希望价格高,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消费者希望价格低,以降低生活成本。而或“高”或“低”,衡量二者的关键就在于成本。一个成熟的、充分竞争的市场,其价格应该由市场供需双方来决定。企业在成本提升的压力下,其商品涨价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以有组织的联盟形式实现价格变动,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规律,而且触动了法律的底线。
事件回放:言涨引发抢购潮
7月下旬,一条“方便面全面涨价”的消息迅速得到各家媒体的关注。这条消息称,面临原材料一直大幅上涨的重压,苦苦支撑了近一年时间的中国方便面业不得已加入价格调整的大军,在高价方便面6月份已率先提价后,从7月26日开始,以华龙、白象等为首,占据我国大部分市场的中低价方便面价格将整体上调。在文章中,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以行业负责人的姿态解释,中低价格方便面主要指价格1元以下的方便面,0.5元到0.6元产品将提到0.7元到0.8元;1元产品则提到1.2元。最高提价幅度达到40%,平均提价幅度在20%。
这条消息无疑在年消费方便面总量超过400多亿包的中国消费者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时间,不少地方的商场超市,都出现了抢购方便面的热潮。更多的老百姓则是无奈地表示了他们的不解,怎么这年头什么东西都是说涨价就涨价呢?
是成本上涨,还是串谋提价
成本上涨,是此次方便面集体涨价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近期粮食价格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商务部7月25日发布的监测显示,7月16日至22日,全国食用农产品中,除水果价格下跌外,粮油、肉类、蔬菜、水产品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这些也大都是方便面的主要原料。涨价,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吗?
为搞清方便面成本与市场售价之间的差额问题,西安市物价局安排成本调查队对一方便面厂家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的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结果审核认为,该厂家2007年上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上升4.98%。而方便面集体调价后,方便面的零售价上涨了20%—40%。
与此同时,在速食加工企业内部,也传来不同的声音。四川白家粉丝有限公司就向媒体公开发表声明,声称对集体涨价“强烈反对”,并表示“其涨价方式和涨价幅度无视消费者权益。方便面原料成本确有上升,但总成本上升不到10%。”白家粉丝宣传部主任胡远强说,虽然方便粉丝和方便面产品有所不同,但是产品成本构成基本一致,“只不过我们使用的是红薯淀粉,而他们用的是面粉。方便面总成本上升不到10%。但是,方便面企业曾于今年春节前后暗中‘瘦身’,其变相涨价涨幅就高达10%。此次涨幅平均达到20%。前后加在一起今年方便面涨价达到30%。”胡远强表示,“实际上,更多的价格上涨被方便面企业当成利润赚取。”
更有调查人士指出,康师傅所属的康师傅控股公司是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因此财务状况相对透明,其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康师傅的方便面营业额同比增长29.44%至3.51亿美元,占公司整体营业额的52.07%,营业利润为2460.5万美元,上升30.83%。不像方便面协会出面宣布的“企业几乎是亏本经营”。
“成本上涨”这一理由在媒体和“较真儿者”深入调查下越来越站不住脚,对“串谋提价”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其焦点主要来自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一句话:国内方便面巨头召开了3次内部协调会议,最近一次于7月初召开,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经营者之间不得通过协议、决议或者协调等串通方式,统一确定、维持或变更价格,实行价格垄断。任何组织或单位都无权制定出一个价格,强制他人执行。
两部门叫停,涨价闹剧收场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经过立案调查,认定“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及相关企业涉嫌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违反《价格法》,责令其立即改正错误,消除不良影响,并将依法作出进一步处理。
曾经的价格联盟也在近日出现了松动,记者在北京市场调查时发现,前段时间已经涨价的很多品牌的方便面现在开始降价促销了。
涨价要有涨价的理由。方便面行业给出的最大理由就是原材料在大幅上涨,所以方便面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这一次方便面行业却遭遇了一群爱“较真儿”的管理者和消费者,他们通过不同的渠道将方便面的成本统计出来,并公之于众。无言的数字最直白地揭示了一大堆涨价理由后的真相——成本只有不到5%的上涨,而价格却上涨了20%—40%。(李京)
责编:赵旋璇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