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恢复高考三十年:知识依然改变着命运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0日 08:27 来源:

专题:2007年高考资讯台

      6月9日是2007年全国高考的最后一天,各地高考已全部结束。今年,全国有近1010万考生走进考场,创历史新纪录。

    6月7日7点50分,笔者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第20中学看到,此考点已经聚满了考生、领队老师以及陪考家长。一些考生在考场外争分夺秒地翻书,一些家长在嘱咐孩子要镇静,一些领队老师则在讲解考场

上的注意事项。8点整,考生开始进入考场。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高考是难能可贵的一个途径。如今已走向而立之年的高考,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高考的厚重,却足以改变中国几代人的命运。回望高考走过的这30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见证了多少人生,如何为后人展示出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图,成为一个国家得以复兴和兴旺的基本。3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角度去解读它。

    十年之废与历史拐点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是首批被废除的重要制度。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66年4月6日~14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同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传播了这次会议的精神,提出废除高考制“要彻底把它扔到垃圾堆里。”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教育模式被定性为“培养了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时,高考制度已被废除整整10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1977年冬天,被诸多评论家称之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当然,它更是许多个人的人生拐点。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让当年冬日那场改变历史的考试有了可能。恢复高考改变的远不止是那一代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它悄然担当起改变中国命运的重任。当年报考高校的人数最终达到570万,而实际的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录取率为4.7%。如果再加上1978年夏季的那610万考生,共有1160万人。迄今为止,这是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至今,许多当年报考大学的考生内心都认为,他们的人生,是从恢复高考开始的。

    “高考要恢复啦。”1977年的初秋,这一消息让回城知青们心情万分激动。

    一位参加了1977年高考的学者后来回忆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感觉春天突然来临了。高考恢复是突然的,它带给人的震撼却是强烈的,而且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大家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这话语的背后,寓意的是知识分子有书不能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寓意的是一代人终圆大学梦;寓意的是一个民族开始了争分夺秒地追赶。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亲自过问下,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在这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重新打开了,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当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及时把握命运的机遇,如愿走进大学。30年过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由于“文革”期间,中国的大学停止了高考招生,因此恢复高考之后培养出的80年代大学生直接成为60年代大学生的后继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谢朝华在1977年幸运地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作为27万名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之一,他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学专业。毕业后,谢朝华被公派赴法国巴黎攻读法学硕士和博士。1994年他在北京开办了中国首家个人律师事务所。77、78级是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第一批幸运儿,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谢朝华说:“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激邓小平,高考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发挥自己才智、实现自己梦想的可能。”特殊年代给了77、78级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出来,走到了今天执掌中国命运的位置上。

    如今,30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做出的决策,其意义早已超出高考本身。他让一代代中国人明白: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在上课

    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

    高考,从没有放慢过改革的步伐。30年,变化的不仅仅是数字。事实上,高考从恢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大张旗鼓地扩招,从“国家统包”到“双轨制”,从三门考试到“3+X模式”,30年的变迁,高考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间我国高校仍沿袭“文革”前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统招统分的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两包”到“两自”。“两包”即考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后国家包分配。“两自”即学生上大学要自己缴费,毕业后自主择业。1985年,教育部出台了新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计划外的自费生。为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开辟了新渠道,还挖掘了高校的办学潜力。

    同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这是对国家急需人才的基础性行业的政策倾斜,也协调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1997年,高校招生实现全面自费化。至此,我国高校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

    199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考试科目从最初的7科,到“3+2”,再到现在的“3+X”,考试科目逐渐减少,大大减轻了考生负担。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高考随着21世纪的到来,高考时间调整、科目减少、自主招生、网上录取、自主命题、课程新改革等高考新名词的出现,为人们呈现出更加人性化的高考制度。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介绍说:“现在全是电脑录取,只有分数和志愿才直接影响录取,从排分来讲,根本没有人情可讲”。由于网上录取的高效率,发放考生的档案只需半个小时左右。“裸考”是2006年的一个高考新名词。一位去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称,他们班能够得到高考加分的同学,有20多个,高考一次能加20分。这些能够有加分资格的,“有市三好学生干部的、有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有获创造发明奖的,还有少数民族、华侨、牺牲警察的子女,爸爸妈妈是现役军人的,等等”。而剩下的没有高考加分资格的,就叫“裸考”生。如今的高考已不复当年“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的景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今年中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010万,计划招生数567万,均创历史新纪录。据统计,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和计划招生数分别比去年增加60万和27万。

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

把震荡减到最小

    随着30年时间的推移,我们再度重新审视中国高考制度,却发现由于高考承载的期许和梦想层层加码,各种利弊得失正在逐渐显露出来。高考本身也已不堪重负,高考能否改变命运,高考路在何方?今年正好是中国恢复高考30周年,高考为选拔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高考肯定要改,但不能取消。

    高考改革应该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这样才能使高考改革的震荡减到最小,使考生能够非常安心地准备,对我们民族和国家选拔人才继续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要想很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抓好高考的改革,但不是简单地把高考取消就行了。他表示:“现在高考在中国还是行得通的,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制度,但必须要改,要积极,同时还要慎重。如果改革不当,会影响一届、甚至几届人的利益或者部分人的前途命运”。30年来,高考不断地缔造着一个个平凡的、不平凡的人生。毋庸置疑,对于每一位参加高考的考生而言,高考就是成就自己人生奇迹的时刻。而这短短30年间,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高考发展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作者:靳晓姝)

责编:唐亮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