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10月1日,一个声音宣告了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国新梦,由此萌动。
60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却又恍若隔世。
纵向看,中国已经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为一个总体富裕文明的国家,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变为一个初步繁荣强盛的国家。
横向看,中国已经从世界旧格局的抗争者成为新格局的积极参与者,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到镁光闪耀的中央。
新中国60年,上演了这个星球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跨 越
经济发展,城乡巨变,民生改善,勾勒出共和国一个甲子最耀眼的轮廓
细节,往往蕴藏着历史最真实的力量。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欢迎大军进城的人群中,美联社记者西默·托平记下了他亲历的场景:“他们沿人行道整齐地坐在背包上,步枪斜靠在肩。附近居民端来热水热茶,热情地倒进他们从皮带上解下的碗和杯子里。”
胜利的消息传到北平,在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挥笔写下那首气势磅礴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沧桑——在近代百年风云中,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饱受屈辱与掳掠?对于这个古老民族来说,有什么情感比对独立与富强的渴望还要强烈?然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对的并非全都是鲜花和笑脸,封锁与禁运中,还伴随着这样的预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一个政府解决得了。”
和平刚刚降临,神州大地还是一片凋敝景象。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民族工业奄奄一息。1946年初,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这台30吨重的庞然大物,意味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美国已跨进信息时代的门槛,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甚至还不能生产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新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跨越。
1956年7月13日,52岁的老司机马国范又剪头又刮脸,兴奋不已。他将开动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
这一天,12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老马师傅带着车队刚开出来,就被围得水泄不通,车厢里、脚踏板上、保险杠上都是人。很多人手里没有鲜花,就拿高粱、苞米往车上抛撒……
这样的“第一”,在新中国60年的历程中俯拾皆是。
从武汉长江大桥到三峡大坝,从大庆油田到秦山核电站,从完全国产化的成渝铁路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从密如蛛网的高速公路到风驰电掣的“和谐号”动车组……中国人用激情和智慧,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点点进步,一次次突破,累积成共和国惊人的跨越。
6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77倍,人均增长32.4倍。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总量呈“加速度”扩张: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而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仅仅两年!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60年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由“微不足道”上升到6.4%,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改革开放30年,经济年均增长9.8%,世界同期为3%。比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长9.2%、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增长8.5%略高,而高速增长持续时间之长举世罕见。
跨越中,一个强盛的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跨越中,伟大的建设成就惠及亿万百姓。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向世界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儿女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中国人亘古以来的梦想,如今变成现实。
由贫穷变成富裕,中国人的钱袋鼓起来。6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近1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0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2.5万倍。
由短缺变丰盈,中国人的日子甜起来。粮票、布票、油票乃至肉票、鱼票、鸡蛋票流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商品流通渠道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吃饭讲营养,穿着讲品位,健身潮、出境游,中国人的生活正从关注温饱的生存型向追求质量的发展型提升。
由“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巨龙”,中国人的身心强起来。60年来,中国人的人均寿命由35岁上升到73岁,青少年文盲率降低到3.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1年。截至今年8月,新中国的体育健儿共夺得2310个世界冠军。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所有跨越的落脚点。只有实现了民生的跨越,我们所有的跨越才变得更加真实、更有意义。”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