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上午,陶先生自制的潜艇由于在返航的过程中电量耗尽,一村民划着游泳圈将潜水艇推回岸边。(李强/CFP)
2009年9月9日上午,几名热心人士帮助陶先生将潜水艇拉住,便于陶先生出仓上岸。(李强/CFP)
2009年9月9日上午,陶先生在房山某湖内,准备开启潜艇,每次在舱内驾驶陶先生都口戴氧气罩。(李强/CFP)
2009年9月9日,北京,拎着几十斤重的二手电瓶,34岁的陶相礼来到房山区一湖畔,他自制的6.5米长潜艇就停靠在隐蔽的小湖汊里。9日7时,陶相礼开始为潜艇试水做准备。
利用“废物”制造潜艇
这艘山寨潜艇重1600斤,由5个汽油桶组成,陶相礼把它们分为前舱、中舱和后舱。中舱为驾驶舱,只能容纳一个人半蹲,但装有压力表、照明灯、探头、氧气瓶、显示器等设备。潜艇尾部装有两个汽缸和尾翼,顶部装有防水探头,可手动360度旋转。
“都是旧货市场买的废品。”陶相礼摆弄着电瓶介绍,新电瓶二三百元一块,他从旧货市场买的每块20元。
陶相礼生于阜阳,小学没毕业,十几年前就来北京打工,现在一家公司做电工。从小喜欢摆弄东西的他,2007年开始研究制造潜艇,“看了一些书。”陶相礼称,制作用了几个月时间,试验下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目前,这艘潜艇已花费二三万元,相当于陶相礼一年的收入。对于研制潜艇的目的,陶相礼表示,是为引人关注,能和他合作一些项目,并称此前曾潜水成功。
打气筒为汽缸打压力
连接好电瓶后,陶相礼拿出一支普通打气筒,气嘴连着一根几米长的气管。“给汽缸充压。”他说,用电打压还得买电机,也得使用电瓶,“没钱再往里添了。”
7时30分,陶进入驾驶舱,先调试一下尾部的螺旋桨。随后戴上氧气罩,一只手开始在舱底摸索,“找根撬棍拿着”,万一潜水出现危险,能用撬棍敲开舱门逃生。
突然,陶相礼发现压力表下降很快,出舱检查发现一个汽缸漏气,只能重新用气筒打气。
发动前,陶再次让岸边的人给汽缸打压。
村民划水护艇返航
8时20分许,潜艇出港。为安全起见,陶相礼在潜艇上拴了个空塑料瓶,以确定潜艇在水下的位置。“潜水5分钟。”驶到湖中心,驾驶舱中的陶打开舱门向岸上的人招手。
一分钟后,露出水面的驾驶舱已下沉到只剩一点儿,原本在水下的前舱突然翘起。随后,前舱慢慢下沉,但后舱又突出水面。
经过约30分钟的调整,潜艇未能完全沉入水下,陶打开舱门打算退回。潜艇缓缓后退约10分钟。舱门再次打开,陶冒出头喊,“没电了,动不了了。”
随后,附近村庄一赵姓村民下水帮忙。老赵坐在车内胎上,用两支自制小桨划水,很快靠近潜艇。他将绳子绑在艇身上,把绳子咬在嘴里,将潜艇缓缓拖回。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