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大楼许康平摄
1949年,刚刚获得解放的老百姓对政府发行的纸币还“信不着,觉得银元更管用”。60年后,人民币硬通香江,成为香港人钱夹中无可争议的“硬通货”。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行上海市分行员工“打起背包下工地”,对上海汽轮机厂等重点项目实行现场服务,终日穿梭在一个个沸腾的建设现场。60年后,他们通过双边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支持了从高架高速公路到黄浦江越江隧道等一大批市政建设项目。
即便在20年前,许多人依然分不清“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区别;今时今日,中国人民银行一丝一毫的政策动向都成为全球万众瞩目的焦点。
60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然而,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却是破茧成蝶、春风化雨的“一甲子”。60年的岁月里,中国金融业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跌宕前行,完成了从起步到崛起的沧桑巨变,梳理出一个金融大国的成长路径。
银行篇 从零的起点到誉冠全球
2009年2月26日,北京乍暖还寒。“2008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较上年增长30.6%。利润总额、利润增长额和资本回报在全球名列前茅。”来到国务院新闻办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面对中外记者却是春风满面:“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独树一帜!”
保险业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银行业的突出表现来自过去60年里用持续不断地改革与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
1948年月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组建成立,承担着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双重角色。如今,银行业总资产达到73.7万亿元,全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5600余家,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银行、证券、保险业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一行三会”为架构的金融监管体系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数次比较明显波动,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也经历了数次较大宏观调控。此间,货币政策紧扣经济发展脉搏,适时采取相应变化,日趋灵活、审慎和有针对性,确保经济航舰平稳前行。
平均不到5%的资本充足率、高达25%以上的不良资产率———是199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2002年,会期一推再推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商业银行改革推上了历史舞台,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先后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从2002年末的23.6%持续降至2008年末的2.4%。面对一位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心存顾虑的国外银行家,银监会一位高层曾诙谐地对他说:“您可以安心地喝下杯子里的酒。”“过节回家,打工挣的工资都拿回去了吗?”“钱都打在卡里了,我们现在用银行卡,比在身上带着安全多了。”这是去年春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西站与一位农民工的对话。这个小伙子正是通过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了在外地挣钱、回家取款的愿望。在今天,我国银行卡发行量累计超过18亿张,银行卡已成为居民个人最广泛、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证券篇 从幼稚懵懂走向理性规范
如果说,中国金融业6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是一幅宏伟瑰丽的历史画卷,那么资本市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股票,做为礼物回赠给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那一瞬间,国际社会发出“中国与股市握手”的惊呼。
银行资产总额增长图
上市公司数量增长图
蹒跚起步的新中国资本市场显得如此稚嫩:在上海开设的全国第一个股票营业柜台,没有电脑和行情显示屏,黑板上写着由客户口头协商确定的成交价格;工作人员用手工完成从交割、登记、盖章到过户的每一道程序;日均交易量仅为数十笔。
回首来路,在种种非议和争论中成长的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早已今非夕比:上市公司从 1991 年底的14 家发展到2009 年7 月底的1628 家,18年间增长115倍。沪深股市总市值23.5万亿元,占2008年GDP比例约95.4%,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
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更深刻的变化: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包括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在内的一大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大型企业纷纷登陆A股市场,基金、社保、保险资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QFII和QDII相继“抢滩”、“出海”,成为连通国际资本市场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纽带……
当“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次进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人们发现,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居民的投资品种从早期单一的储蓄,扩展到股票、国债、基金、权证、期货等多种理财工具。中国资本市场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发动机”,也成了投资者分享经济成果,形成财富效应的重要渠道。
保险篇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008年6月底,在汶川地震中损失惨重的映秀镇农民张广发领到了保险公司送来的三千多元赔付款。与张广发一样,近两万受灾群众在拿到共计16.6亿元赔付后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一年后,灾区保险业实现了迅猛发展。今年1至5月,德阳、绵阳、广元三市的意外险增速分别达到98.8%、98.3%和265.4%。
保险业的成长足迹由此可循:生于忧患,又与经济发展、国力渐强、人民富裕同步脉动。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20天,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了国内唯一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此起步,中国保险业踏上了不平凡的征途:50年代末,全国财政会议决定“立即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直到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沉寂了20年的保险业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改革开放初期,保险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甚至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卖保险箱的。”作为一名老保险人,中国人保江门分公司劳仲平基本见证了中国保险业从出生到“而立”的飞跃:从最初由一家公司包打天下,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2008年底,全国保险公司达到120家,实现保费收入9784亿元,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
过去,人们对保险的印象仅限于依稀见过的“家财险保单”,而今一张几百元的车险保单,就能精耕细作出“24小时理赔”、“私家车代管”、“酒后代驾”等10多项服务内容。
13名员工,几间破旧办公室是1988年成立时中国平安保险仅有的资产。2009年6月,坐拥7500亿元资产的平安保险大手笔收购深圳发展银行———20年后的今天,中国保险业吹响了向综合金融王国进军的号角……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人民银行、保监会提供)图表制作:李金桀
责编:许桂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