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世博会德国馆:“德中同行”的新台阶

 

CCTV.com  2009年08月12日 15:4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

  新华网上海8月12日电(记者吴宇 潘旭)3500名大学生,竞争大约200个讲解员岗位;在半年时间里,接待800万人次左右的参观者。

  这就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对中德两国大学生独特的吸引力;也是德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规模最大的一类外国自建馆,给自己的一个“高定位”。

  “两年前拉开帷幕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动,已把上海世博会定为在中国7站系列活动的压轴一站,这届世博会的德国馆自然将成为德中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新台阶。”德国展区副总代表、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彼得·克罗伊茨贝格说。

  司空见惯的“第一”

  第一批接手展馆地块的国家,第一批奠基的自建馆,第一批实现封顶的自建馆……对占地6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欧元的德国馆来说,“第一”似乎已司空见惯。

  彼得·克罗伊茨贝格说:“德国馆的预算没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诸多参与的德国企业也没有一家退出。德国馆的建设完全在按时间表进行。”

  实际上,在中德双方共同努力下,德国馆7月8日的封顶日期,比进度提前了两周。德国展区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强调,世博会事关国家形象,当倾力而为,更别说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

  德国人眼中的“和谐”

  德国馆由四个不规则几何体组成,每个单体或头重脚轻,或变形剧烈,连成一体时,却相辅相成,平衡稳固。独特的设计,从建筑学的角度阐释了德国馆“和谐城市”的主题。

  彼得·克罗伊茨贝格强调,德国参展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既要以追求创新、面向未来的风貌出现,同时也要表现出民族特性和传统根基。在德国人看来,未来理想的城市需要和谐,又不能千篇一律,应当做到革新与保留、创新与传统、集体与个人、城市与自然、工作与休闲、全球化与国家特色的和谐统一。正是有了多姿多彩的个性汇聚,才构成了一座城市独有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力。

  走进德国馆,就像游历一座极有代表性的德国城区:绿草如茵的园林,鸟语花香的公园,喧闹的街道、海港,不断变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欢乐的剧场和广场,还有改变城市的发明设计、开足马力的创新工厂……

  文如其人,馆如其人

  德国馆是一座由175根钢桩和1200吨钢结构结合而成的现代建筑,其外墙使用的是一种网状、透气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这件区别于其他展馆的“外衣”,表层织入了一种金属性银色材料,对太阳辐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筑外墙之外的第二层皮肤,为展馆遮阳。同时,网状透气性的织布结构能防止展馆内热气的聚积,可有效减轻展馆内空调设备的负担。

  值得称道的是,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德国馆的钢桩、钢结构连同1.2万平方米的“外衣”,都可拆除回收再利用,充分显示出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思维逻辑。

  德国馆还有第二件“秘密武器”,即悬挂于“城市动力之源”展厅的一颗金属球。这颗金属球直径3米、重达1吨,外表安装了40万个发光二极管。当数百名参观者统一发出呼喊,金属球便随着喊声来回摆动,分贝越高,摆动幅度越大,进而球体表面变幻出五颜六色的图案,映照着观众兴奋的笑脸……

  “这很像到了山呼海啸的足球场,而足球是德国人最喜爱的运动休闲方式;这是一个娱乐性很强的互动游戏,蕴含着‘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这就是德国馆,既有看不完的科技和创造发明,也能让人轻松愉悦、久久回味。”彼得·克罗伊茨贝格说。

  相关链接:

责编:程莹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