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世界公认为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中国奇迹”。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计再过4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这一历史巨变过程中,中国经济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和繁荣。中国经济学在现实需求的推动和良好环境的鼓励下,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呈现出百花竞开的繁荣景象。
新中国经济学60年来的六大进展是:1、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下,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界研讨的第一大热点,其突出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3、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4、探索国民经济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逐步形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5、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愈来愈受重视,改革开放后在发展是硬道理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研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规律;6,经济学方法重大革新:注重创新,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有用成果,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积极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限于篇幅,这里重点谈谈第六个方面,即新中国60年来,伴随着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经济学方法的重大革新。
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创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直至改革开放前,不少经济学论著受教条主义束缚,比较热衷于对经典著作的注释,或只做简单的政策宣传,缺乏独立思考,创新精神不强。由于政治与学术界限很难划清,新的观点一冒出来,常常被扣上可怕的政治帽子进行批判,实际上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把真理的声音压了下去。这样,百家争鸣的方针无法很好贯彻。对马寅初人口理论和孙冶方价值论的批判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经济学家们打开眼界,逐步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深入现实生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对外开放理论、中国式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等,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重要成果。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经济论坛的主流。
对马克思主义重要观点也要勇于创新。新世纪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体现了这一点。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此后,经济学界开展了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讨。据我体会,主流的观点大体是,马克思关于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是正确的,至今没有过时。尽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未获多少人认同。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增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60%、70%以上,所以,应肯定大量的服务劳动,包括商业劳动、客运、通讯、咨询、金融服务等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从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2004年以来,由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已于2008年8月写出第二稿。该书的任务就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新中国60年来,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是经济理论研究逐步走出科学的殿堂,广泛参与和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农业人口占80%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课,又要使广大公众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这一伟大的实践迫切需要经济理论研究的支持和提供各种选择方案,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路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的实践,又为经济理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材料和经验。特别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渡经济学或转型经济学,是全世界经济学家都很有兴趣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学家责无旁贷,正在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寻找其客观规律性,不断丰富经济科学宝库。
经济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改革开放后,不少经济学家成为党政决策的智囊,一些经济学家参与党和政府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一些经济学家担任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顾问,经济学家被人们誉为“时代的宠儿”。在社会实践巨大需求的推动下,各种应用经济学迅速发展,一派繁荣景象。金融学,财政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统计学,数量和技术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都有很大发展,论著甚丰,学者日众。各种经济管理学科,包括工商管理(内含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内含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也成为研究和学习的热门,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志于经济学的研究与学习者。
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
现代经济学一般指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其它一些应用经济学等。它们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自然的永恒的,这同马克思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它们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中概括出的原理和概念,对我们认识和掌握市场经济活动的规律,是有用的,不可轻易否定。比如,凯恩斯关于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降低失业率等理论,对我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方经济学关于用立法形式规范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市场监管等也是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中一系列金融创新理论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一些西方经济理论,也被人们用来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其中有产业组织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制度效率理论、成本——效益分析理论、现代公司理论、厂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西方经济学中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效用、均衡价格、GDP和GNP、生产函数、消费倾向、基尼系数等概念,也是我们分析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然,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改革开放前,几乎是全盘否定西方经济学,否定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现代文明的成果;现在则存在另一种倾向,有的人全盘肯定西方经济学,似乎用西方经济学能解释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封闭僵化不行,改旗易帜也不行。正确的态度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为指导,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的有用成果,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的规律性,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学习和借鉴,改革开放后国内出版了大量西方经济学代表作,除了过去翻译出版的斯密、李嘉图、凯恩斯、马歇尔等著作外,也翻译出版了萨谬尔逊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等出版)、《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进入新世纪后,还翻译出版了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
重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
“文革”前,经济学论著一般只有大体规范的分析,调研报告都不多。改革开放后实证研究开始流行起来。经济研究既要进行规范分析,也要进行实证分析。过去,我国经济学界论著不少是从概念到概念或政策注释,不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性,影响经济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实证分析主要对经济运动和经济过程进行客观的如实的描绘,分析其中的机理,而不对其作价值判断,也不必提出必须如何、要求怎样等。实证分析特别是其中的案例分析,类似于毛泽东倡导的“解剖麻雀”,有助于经济研究从具体的典型入手,掌握资料和信息,以便于寻找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通过多个案例的比较,发现一些重复出现的共同的东西,使经济理论研究不脱离实际、不违背认识的规律。一个时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博士论文,都进行实证分析,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案例研究也不仅见之于实证分析的论著中,还出版了专门的案例研究论著,对推动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经济理论研究离不开统计资料和数量分析。从概念到概念,没有数据的文章,很难成为经济科学论文、学术论文。“文革”前,我国经济学界比较注重对生产关系及其变革研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下意识形态味道很浓,对数量分析不够重视。改革开放后,经济学界不仅重视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问题研究,而且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问题和具体政策等问题研究,这就要求有充分的数据来分析问题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对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对经济运行进行数量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像进出口依存度、能源消费系数、电力消费系数、恩格尔系数、投资率、储蓄率、消费率、投资消费出口贡献率、城市化率、CPI和PPI、人口老龄化率等等,几乎是经济学文章不可或缺的。这是一个好现象,有助于打破人们对经济学是不是一门比较精密的科学的疑问。
积极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又好又快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学家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研究的课题。为了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经济学家们都自觉地努力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或政策建议。党和政府也鼓励经济学家为政策制订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各地区、各企业都处于竞争环境中,地方政府和企业都经常要求经济学家为本地区、本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建言献策。因此,经常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进行各种各类咨询活动,官方半官方经济咨询机构像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也为经济学家积极提出各种对策建议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不仅地方和企业需要经济学家建言献策,中央政府同样需要经济学家建言献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政府调节和宏观调控的经济,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实施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如何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也需要经济学家提出好的建议和对策。各种各类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预测报告很受重视,各种经济改革方案也可供政府和决策部门选择。
进入新世纪,经济咨询活动也不限于国内咨询机构和团体,一些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跨国公司驻华机构等,也不断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比如,2005年我国制订“十一五”规划时,世界银行就主动提交了《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2004年12月)的系统报告;与此同时,联合国驻华机构也提出《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联合国系统驻华机构对中国“十一五”规划的箴言》(2005年7月)等,其中提供了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外国经验和数据。现在看来,国际组织的参与,对于中国经济学家更好地用世界眼光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是大有好处的。
责编:魏宇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