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敖丹娜)受自身经济周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了近10年来发展的低谷。今年上半年,伴随着中国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中国整体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半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条怎样的发展曲线?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回升、企稳向好?未来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哪些不确定的因素?请看国际在线《盘点上半年中国经济》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
张鹏先生是北京中关村IT行业的一位“白领”,从2008年底开始,他就承受着减薪和公司计划裁员的巨大压力。不过,作为股票投资者的他,却对今年以来的投资收益感到非常满意。他告诉国际在线记者:“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在上半年有很大好转。股市上有很大起色,我从去年12月底买的股票型基金到现在大概是收益60%。”
在经历2007年火热的牛市行情后,2008年,中国股市却站在了全球主要股指跌幅榜的前列: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创下的6124点的历史高点一路下滑,最低曾下探至1664点。而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却连续6个月报捷,半年内涨幅超过60%。如果单从股市的表现看,那么毫无疑问,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出现阴转晴的态势。
当然,衡量经济状况是否好转,不能单单依靠股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用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并正处于复苏通道。张平分析说:“有多个指标都可以解释,‘经理人采购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在50%以上,而且投资在高位,实际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在30%,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经济增长在今年第一季度是6.1%,应该视为最低点。”
据统计,去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增长6.8%,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6.1%。据估计,第二季度GDP的增幅将在7%左右。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走完了此轮调整的“U”型拐点。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地“企稳回升”?张平研究员认为:“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从积极财政政策到现在所知道的,上半年发放了7万多亿新增贷款。2005年前,中国新增贷款大概都在2万亿以内,今年上半年就发了7万多亿新增贷款,可见这次激励的力度。中国因为经济规模比较大,要想达到这种复苏必须有很强的激励性。”
面对1933年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激励性措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举措,出台了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等10大产业振兴规划,实行5000亿元人民币的结构性减税,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除了政策因素外,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教授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实力,也是复苏的重要基础。张连城说:“经济政策本身是需要依靠经济实力支撑的,没有经济实力也不可能有经济政策。应该说,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20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经济实力使政府运用宏观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张连城教授还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一些回暖迹象,虽然这一过程会有所反复,但总体来说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也起到了积极影响,这是中国经济企稳的外因。
从目前的情况看,判断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但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研究员说:“政府刺激经济力度是很大,需求也能拉起来,但是要传递到实体生产的复苏还有一个时间,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政府的激励,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由于产能过剩,尽管拉动了很大的需求,但是想让整个工业增长复苏,还是有些距离的。”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教授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变数,存在风险。张连城说:“经过2008、2009年的调整以后,中国经济处于‘触底’阶段,但是‘底’铸得不是很牢固,第一是底部的铸造是靠经济政策,而不是实体经济实质性的复苏和扩张,基础还不是很稳固。第二个就是房地产行业有一定的风险,还有下跌的可能。第三个是要想促进经济的尽快复苏,应该增加人们的购买力,没有实质性的增加购买力,对未来的经济复苏就会)埋下隐患。”
危机之下,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张连城教授强调,在经济偏弱的时候,必须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实现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张教授具体分析说:“在经济触底过程中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调整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经济)结构要不断升级、优化。另外,结构调整要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利用这个时期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加大调整力度,才能迎接未来的经济高速增长。”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7月2日在参加全球智库峰会时也明确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已见成效,整体经济形势正在好转。面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李克强说:“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好。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已经做好了较长时间应对复杂局面的准备,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责编:王玉西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