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整点新闻16点):
一边是遭受金融危机,国际货运量急剧萎缩,一边是造船企业“胃口”逐渐膨胀,产能严重过剩,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一些中小造船企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无船可造、船舶积压,撤单、弃船等现象接连出现。造船业的深度调整大幕已经拉开。
“先造船再找买家”是浙江台州造船厂的通常做法,这段日子,几乎所有的老板心里都是越造越没底,因为船要造好了,却没有买家出现。
本台记者刘颖:“在浙江宏盛造船公司,我们就看到了正在建设的商品船,像这条2.3万吨的散货船,它的造价在一亿三千五左右,而在宏盛呢,这样的船就有三条,占用的资金将近五个亿。”
目前在台州没有买主的船舶就多达84条,不仅占用了数百亿的资金,而且一条船每个月的养护费就高达100万元。由于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烂尾船也开始出现。
记者:它停了多长时间了?
九洲船业:现在有好几个月了,三四个月了吧。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张锐敏:“这个船下一步到底会不会出现大的风险,如果没人去购买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营资本在这里面能不能承受得了,如果承受不了的话,涉及到社会稳定。”
而在江苏连云港的灌河两岸,去年以来投产的30多家船企中几乎有一半处在停工状态,而正常生产的企业中,大多也用“撑着”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本台记者岳群:“这里是江苏名洋船业公司的造船现场,大家看到的是企业今年上半年唯一接到的四艘两千吨的集装箱船,但是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造这几艘船上的利润几乎为零。”
名洋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凯:“这种情况比较普遍,至少中小船厂。”
东方船业总经理詹喜龙:“应该说已经白热化了,很多企业资金已经转不动了,很多企业,流动资金都保证不了了。”
记者:大家都在撑着吗?撑的结果是什么样子?
詹喜龙:撑不下去就关停。
记者:您估计会倒多少?
詹喜龙:30%应该是有的
目前,江苏南通、扬州等地,纷纷开始对当地造船企业进行整合,一批低、小、散的造船企业将被淘汰。与此同时,一些造船企业也开始向海工产品和船舶配套转型。在江苏蛟龙重工,聘请来的两位新加坡专家正在指导建造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今年企业投资的3个多亿资金全部都转向了海工产品。在辽宁,中际重工兼并了即将破产的船企,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场地生产海洋工程装备。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行业的洗牌是必然趋势,现在应该说已经开始了,但是怎么样在这次洗牌中降低成本,首先应该是通过政府的引导, 真正把有力量的、素质比较高的大型骨干企业扶持好,而对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该调整转型,该下的就得下,有的可以作为造船的配套,有的转到和它造船业务比较接近的其他产品方面去。”
相关链接: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