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邓小平与卓琳结婚时的照片。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中新网8月1日电 邓小平夫人卓琳的遗体告别仪式初定于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按照其本人遗愿,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那里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昨天是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邓家院内卓琳灵堂接受悼念的第二天,仍有不少亲友前来吊唁,但已经安静不少。当有人进入大门打开,便可看到院子里著名的“双龙树”——两棵油松隔着小路相互依偎。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都属龙,所以有媒体把这两棵树当作两位老人的象征。
这是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郁郁葱葱。邓小平全家于1977年搬到这里。
在一个约20平方米、典型的老北京厅堂里,卓琳的遗像当中摆放,照片上的她,精神饱满,笑容爽朗。据悉,因为卓琳一生几乎没什么个人照片,几乎都是与家人的合影,这张是她在一次赴美演讲时抓拍的。周围摆满花圈,整个灵堂非常肃穆低调。
白天陆续有吊唁的车辆进入邓家大院。每有车辆抵达,门口几名身着便装、手臂上挽着黑纱的工作人员便会上前询问吊唁者的姓名、身份,与手中的名单核对后才予以放行。米粮库胡同的东口,停着两辆警车,四名警察在路口巡逻,但并不限制行人出入。
昨日下午,江西省新建县原拖拉机修造厂的工人程红杏来到邓家。邓小平被下放江西时,时任拖拉机修造厂电工班班长的程红杏曾与卓琳一起劳动三年多,结下深厚感情。“我那时候还是她(卓琳)的小程师傅。”
程红杏介绍,他们获悉卓琳逝世的消息后,厂里也布置了一个灵堂,举行了悼念活动,这次是拖拉机修造厂的全体老职工写了一封信纪念卓琳,她专程随同新建县的领导前来,递交给了邓家子女。
卓琳出身名门,本名浦琼英,云南宣威人。父亲是名实业家,经营著名的宣威火腿,曾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北伐军少将。她是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同两个姐姐来到延安,并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特别在文革期间小平挨批斗、失去自由时,她仍在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97年2月邓小平去世,骨灰撒入大海。同年7月香港回归,卓琳穿上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女儿邓榕说:“当时,中央提出请妈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特别激动,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代表爸爸去的。在香港回归前的那一夜,妈妈彻夜未眠。”
“她说,我能代表小平同志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邓榕回忆道。卓琳对邓小平付出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远远超越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卓琳的最后一次公开报道,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证实,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连续两天匿名捐款后,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积蓄多年、不足10万元的工资,准备全部捐出。老人还特地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的整数,而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还是一种约定,卓琳也在自己93岁时追随心爱的丈夫安详而去。简易的灵堂当夜即搭设完成,30日起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暂未向公众开放。四川广安前来吊唁的官员表示,10日他们会再回到北京八宝山,参加卓琳的遗体告别仪式。(综编自新京报、成都商报、中新社、新华社等报道)
相关链接:
责编:石光辉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