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时评:上海等地为何频频上演政府危机公关?

 

CCTV.com  2009年07月27日 12:2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及时收集舆情反馈、了解公众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民谋利——比起出事后手忙脚乱地“危机公关”,这大概才是建设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的正道

  “老龄化严重,上海鼓励生二胎”。

  “上海否认鼓励生二胎,称不会出台鼓励性措施”。

  同一件事,三天里读到两条截然相反的消息,像一则故事的开篇和续集,带着点儿峰回路转、一波三折的戏剧性。

  网络时代的媒体反应速度实在令人叹服。有关“上海鼓励生二胎”的消息由本地媒体见报,很快就有其他媒体以更突出的标题和位置转载,更有网站第一时间做成专题,分析上海的老龄化状况多么严重、回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上海市计生委官员紧急澄清发言,才避免了误解进一步“发酵”。

  这并不是上海第一次遭遇有关公共政策变化传闻的困扰。今年4月,该市就曾传出要放开生二胎政策的消息,其源头,原是一位有公职背景的专家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由媒体和网络一放大,便成了公共政策重大变化的爆炸性新闻。上海“居转户”新政策发布前后所经历的媒体炒作和信息变形,也与此相近。

  不止上海一地。事实上,这也是新的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正在经历的困扰和考验。

  也是在上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炉的一份有关各地政府应对舆情能力的分析报告显示,在成都“6·5”公交车燃烧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湖北石首“6·17”事件等近期焦点事件的应对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经历着从惶然躲闪、被动应付,到积极处理、主动应对的艰难转变。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如“6·5”公交车燃烧案,就因为政府迅速公布权威信息,直面公众疑惑,而保持了社会稳定,也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另一些,却因为相关部门甚至个别人的轻率、武断言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公众质疑和声讨。

  经历了非典以及近年的众多突发事件,改变以往遇事一律对外“捂盖子”、假装什么也没发生的习惯,尽量做到坦诚、得体地应对媒体和公众质问,是各地方、各部门已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的一种态度。有了这样的立场,“危机公关”的技巧和能力,并不难获得。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