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安 县 概 述
平安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游流域南岸,全县东西23千米,南北33.6千米,海拔2100-2300米之间,海拔最高点境南附中伊山顶峰4466.7米,最低点境东张家寨河湾2066米,年平均气温0.3-6.8度,年降水量300-400毫米之间。全县共有5乡3镇(5个回族乡)、111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2.3万,其中城镇人口近5万人。全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24%。兰青铁路、兰(兰州)西(西宁)高速公路、109国道、省道平化路、平(平安)阿(阿岱)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横穿县内,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有年吞吐量20万吨以上的平安铁路货场,县城距西宁曹家堡机场8公里。县乡道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等级化,形成比较优越的城乡交通网络。通讯事业发展较快,电信、移动网络已覆盖全县。境内拥有镍铁矿、钙芒硝矿、金矿、石膏矿等18种高品位、高工业开采价值的物产资源。蕨菜、大黄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受戒地夏宗寺,省级文物单位、西北地区特色建筑洪水泉清真寺远近闻名。
平安县也是西宁市的卫星城市,具有辐射发展的优势,易受城市经济外溢和工业经济的辐射,优越便利的交通、通信和功能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据史书记载,平安唐称宗哥城,宋称龙文城,明称平戎城,清称平安驿。1944年平安隶属湟中县,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从湟中县析置,1979年5月正式建县,县城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
三十年来,平安县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在中央、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凝聚全县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动态中审视县情,在实践中完善思路,在实干中谋求突破,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经济势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27亿元,比1985年的5217万元增长37倍,年均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6178万元,比建县初的300.7万元增长19.5倍,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337万元,是1979年财政收入的14倍;财政支出为41721万元,是1979年财政支出的51倍。工业总产值达22.13亿元,比1980年的211万元增长22.1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88.2%,工业增加值达6.05亿元,与1980年的58万元相比,增加6.04亿元,总量扩大了1043倍。全县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2.95亿元,是1979年1206万元的24.48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亿元,比1980年的945万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14.66%,人均零售额3683元,比1980年的118元增长了31.2倍,年均增长13.1%。1980年-2008年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034万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098万元,与198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万元相比,增长192.2倍。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1042.3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2453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0元增加到3385元,分别增长23.5倍和42.3倍,年均分别增长11.1%、13.3%。农民人均农业收入从91.7元增长到1351.14元,增加14.7倍,年均增长9.3%,林牧业收入从2元增长到738.74元,增加369.4倍,年均增长21.8%。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从50.5元增长到2081.36元,增加41.2倍,年均增长13.2%;其他收入从5.1元增长到510.07元,增加100倍,年均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9.65元,比2000年的4445元增长了2.5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9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62.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3.27%,公共绿地面积117.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今后,平安县将紧紧围绕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央、省、地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惠民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建设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社会进步、人民宜居的新平安而努力奋斗!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