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被世界改变。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推出了以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诸多向好信号。舆论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回暖。当然,也有论者提醒人们留意经济企稳迹象背后的一些隐忧,诸如信贷增长过猛、产能过剩、通胀预期等,认为复苏将是一个长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尽管对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未来走势如何尚存争议,但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版图必将深刻改写。
区域发展格局生变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1%。虽然创下17年来的季度最低值,但面对一派萧瑟的全球经济,这一数据仍颇显亮丽。而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中,有11个省区市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惹人注目的“明星”。其中,有9个省份位于中西部地区(中部4个:湖南13.1%、安徽11.6%、湖北和江西均为10.2%;西部5个:贵州15.9%、内蒙古15.8%、广西12.9%、四川10.8%、陕西10.2%),东部地区则只有天津(16%)和江苏(10.2%)。这一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的关注。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先沿海后内地的梯度发展战略,由此形成了“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区域经济格局。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东南沿海省市因其外向型的经济特点,首当其冲。中国经济的两大传统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都遭遇重创。一季度,广东、浙江、上海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8%、3.4%和3.1%,均低于全国水平。
与此相对应,一季度中西部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约1个百分点,东部占全国的比重则降低了近2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可以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的中西部省份,正集体展示出一种追赶的姿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就已由非均衡发展向统筹协调发展转变。近10年来,中央相继确定并实施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然而,客观地说,中西部地区同自己纵向比,的确进步很大;横向比,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反倒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为中西部地区的赶超计划提供了机会。笔者注意到,一些内陆省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弯道超车”的口号。江西省的一位官员解释说,弯道追赶肯定比直道追赶更容易。
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结果。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为主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大项目投资明显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6.2%、34.3%,高于东部地区19.8%的增长率,也高于28.1%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省域看,一季度投资增幅超过50%的8个省份,全部是中西部及东北省份;增幅在20%~50%之间的17个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除了东西部之间的这种变化,南北差距缩小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一季度,天津增速达16%,名列各省区市首位。并且,以往在环渤海区域内相互关联度不高的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也开始呈现出竞争合作的新迹象。
有分析人士用“重大变化”、“重新洗牌”来形容区域经济出现的嬗变,这种表述或许有些夸大,毕竟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架构尚未改变,而且中西部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高增长能够持续多久也需要观察。但毋庸置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正在悄然破局,无论从地区协调发展的长远角度,还是平抑金融危机影响的现实角度看,这种变化都弥足珍贵。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