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环境网日前发布《2009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本市道路交通噪声5年均未达标。2008年,本市环保系统受理的噪声污染投诉量占全部投诉案件的36.8%,居各项污染投诉之首。
据市环保部门统计,截至去年12月31日,本市约有237万辆机动车,其中汽车约135万辆、摩托车约100万辆。机动车乱鸣喇叭这一“流动噪声污染”不容忽视。
自2007年6月1日起,上海外环线以内区域全天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鸣号。“禁鸣令”发出已整整两年,目前马路上车辆喇叭声确实比先前减少。但记者调查发现,近来乱鸣号现象又有所抬头,与当前迎世博环境整治行动形成鲜明反差,亟须引起有关方面关注。
拥堵时喇叭声此起彼伏
某个星期一上午8时左右,正值上班高峰,黄浦区老城隍庙地区人民路、丽水路口严重拥堵,不耐烦的司机们一声声地按着喇叭,尖利的噪声此起彼伏。记者粗略统计,仅10分钟就听到了50次左右的喇叭声。过路行人不由皱起眉头,有的甚至用手指堵住耳朵。
开车上班的余先生,面对前面好久未动的汽车长龙边叹气边摁喇叭,“今天肯定又要迟到了。”记者问:“摁喇叭有用吗?”他有点生气地答道:“没什么用,但我很不耐烦,非发泄一下不可。”
李小姐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深受喇叭噪声之苦,她说:“现在许多摩托车和助动车也都装了像汽车一样的高音喇叭,鸣着喇叭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耳朵‘嗡嗡’地响,令人烦躁不已。”
乘坐公交车的张先生,说出了乱鸣喇叭现象的一个原因,“眼下,许多路段局部封闭搞地铁等施工,车道变窄了,很多路出现堵塞,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秩序。不断遭遇拥堵,人一烦就什么都不顾了。”
执法取证难度大
其实,多数汽车司机知道“禁鸣令”。一位罗姓车主说,“我们也不喜欢摁喇叭,但有时实在没办法,有些行人乱闯红灯、乱穿马路,鸣喇叭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
针对这一说法,一位交通协管员表示反对:“行人穿马路时忽然听到喇叭声,要是一慌张不知所措,呆在路中央怎么办?这反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关键是驾驶员要养成限速和踩刹车的习惯。”
另一方面,“禁鸣令”对司机们来说似乎更多的是一纸空文。“我开出租车十多年了,都没听过有人因为鸣喇叭而被处罚过。”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
“虽然明文规定市中心区域禁止车辆鸣喇叭,但执法时要想取证难度非常大。”一位交警告诉记者,第一个难点在于难辨鸣喇叭的车辆。第二个难点是取证。车主一般不会当着交警的面鸣喇叭,而是在一定距离以外,交警发现了上前查处,他们往往拒不认账。并且鸣喇叭不像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难以用录音录像设备取证。没有证据,就不能处罚,只能对车主宣传教育。因此,“禁鸣令目前的约束作用十分有限。”
培养良好交通习惯是根本
市区禁鸣喇叭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噪声污染,是创建城市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体现。
但“禁鸣”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唤起大众的交通文明意识,培养大众良好的交通习惯。要禁掉的不仅是上海千万只喇叭,更要禁掉司机们不文明的驾驶坏习惯。当文明行车成为一种习惯,不鸣喇叭成为司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专家呼吁,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深入宣传工作,使“禁鸣令”从纸面上的法律条文转变为市民头脑中的文明意识。
其次,“禁鸣”知识的教育应成为新驾驶员培训期间的重要一课。
再次,各公交和出租车公司应将“禁鸣”列为公司常规培训项目,发现违反“禁鸣令”的司机,要专门进行教育。另外,行人在出行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减少对车辆的人为干扰,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鸣喇叭。
还有专家建议,汽车制造商能否从源头入手解决市区车辆鸣喇叭噪声污染问题。例如:能否研制按一次仅响一二秒钟,长按则不鸣的新型喇叭?能否研制二次按响的装置,即一次按不响,要连续按二次方能出声的喇叭?能否研制低音悦耳的音乐低分贝喇叭?
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加快场馆建设、道路整改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噪声污染这个对市民生活和市容市貌影响巨大的环境问题。
“爱上海,从我做起!”专家建议在全市倡导文明驾车。请每一位开车的司机朋友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催促;多踩刹车,不鸣喇叭,向世界展现文明都市人应有的素质和气度。只有这样,到世博会召开时,本市道路交通噪声才能实现达标。(赵维光 实习生徐星)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