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甘肃环县多座大坝建成数年内即垮塌

 

CCTV.com  2009年06月16日 10:4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滕兴才

  80多米长、20多米高的一道土坝,从当中的位置垮塌开一个漏斗状的缺口,缺口最上面足有10多米宽,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张开的大口,似乎正在吞噬着什么。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毛井乡二条俭村陈掌队南头黄土高原沟壑中的这座土坝叫做陈掌坝。它是环县小流域坝系蒲河水土保持项目工程中规模较大的一座大坝。本该起到防洪拦淤、保持水土作用的大坝于2006年建成,2008年就垮塌,并逐渐变成记者见到的这副模样。

  脆弱的大坝到底有多少座

  这样的问题大坝在环县不止陈掌坝一处。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暗访中发现,目前处于垮塌状态的还有毛井乡二条俭村后掌队的关咀子坝、车道乡杨掌村的党山沟坝等。而头年修、隔年垮或次年垮,甚至当年修、当年垮的其他中型坝和小型坝更多。仅记者在卢家湾乡大堡条村和小堡条村暗访过程中,发现并经当地村民证实的就有5处。

  这些或大或小的土坝工程都是环县小流域坝系蒲河水土保持项目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又是国家水利部黄河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水土保持项目工程的组成部分。环县属于黄河中上游流域,黄委会为水利部派出机构,负责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治理开发、统一调度和工程管理的专职机构(副部级单位),驻地在河南省郑州市。

  这些土坝按照规模分为骨干坝、中型淤地坝和小型淤地坝三类。其中骨干坝的修建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直拨资金,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只占很小的比例。中型和小型淤地坝的国家直拨资金也占相当比例。

  这些大坝主要用于缓洪拦泥淤地,稳定沟床,防治沟壑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经济等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达到此目的,这些大坝都有较长的设计寿命。

  那么,在环县,到底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大坝呢?记者来到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水土保持管理局(以下简称水保局)寻找答案。

  环县水保局局长刘志荣告诉记者,去年“5·12”地震后和今年5月份,该局两次对全县范围内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修建的全部337座淤地坝进行了质量排查,发现较严重安全问题的大坝共有38座,并已经对其中的15处进行了修复;有3座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已经无法修复。

  “剩下的20座坝中,有17座问题大坝已经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没有达到使用年限的有问题的大坝正好就是你提到的陈掌坝、关咀子坝和党山沟坝。”刘志荣局长说。

  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了不同的版本。

  记者在环县水保局看到了一份《环县病险淤地坝工程现状表》。这份表格列出了这20座等待修复的问题大坝的名称、建设时间(据刘志荣解释,此为竣工时间)和淤积年限(据了解,这个年限就是大坝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前面提到的赵掌坝修建时间为2002年7月,设计使用年限10年;陈掌坝和关咀子坝的修建时间表格显示为2007年8月,但刘志荣局长思考后改为2006年6月,两座大坝的设计使用年限分别是10年和14年。

  然而,这份表格显示,20座问题大坝中除了记者暗访发现并向其提出的这三座大坝外,至少还有7座大坝没有到达设计使用年限。这7座大坝的建设时间距今最远的是2001年的杨滩沟大坝,最近的是2008年10月的段家沟一坝,而7座问题大坝的设计使用年限都是10年以上。其中2008年10月修建好的段家沟一坝的设计淤积年限最长,为30年。

  地震和“超过200年一遇”的大雨?

  正如上述表格和环县水保局多位干部职工表示的那样,这些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坝的质量都有明确要求,设计使用年限基本都在10年以上。那么,为什么环县的这些大坝寿命却短得只有几年甚至几个月呢?

  刘志荣局长解释说:“党山沟坝2001年修建,设计使用年限10年,到今年已经8年了,接近设计使用年限;陈掌坝和关咀子坝都是设计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的,但是他们的垮塌有特殊原因。”

  刘志荣局长的特殊原因包括:“党山沟坝、陈掌坝和关咀子坝都存在质量问题,其中关咀子坝最为典型,比如施工标准要求铺土30工分就碾压一次,但却是50公分才碾压一次”;“去年‘5·12’地震后的排查中,就已经发现这三座大坝出现了裂缝,并要求三座大坝的施工队进行维修,但维修显然不到位,导致在2008年夏季的主汛期到来时,出现垮塌”;“党山沟坝和陈掌坝的垮塌属于不可抗力导致的垮塌,因为2008年夏季汛期曾经出现过‘24小时降下78毫米’的区域性降雨天气,这‘超过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加上地震的影响,所以这两座坝的垮塌属于不可抗力导致的垮塌。”

  刘局长的说法显然有些站不住脚。这些水保大坝的垮塌看起来是因为雨水的冲刷,导致土坝渗水最终垮塌,但与它们的“集体脆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同处一地却完好存在了许多年的大坝。在距离陈掌坝不到5里的毛井乡砖城子村李干掌队一处大坝,据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已经完好地使用了近30年,即使经历了2008年的“超过200年一遇”的大雨,也依然无碍。而在记者的走访过程中,也了解到像这样已投入使用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大坝,在陈掌坝方圆十几公里的区域内还有多处。

  记者暗访中,多位村民都告诉记者,2008年八九月份,当地确实下过一场大雨,水差一两米就漫过了大坝坝顶。但是,关于2008年雨季在党山沟坝和陈掌坝所在的卢家湾乡和羊井乡是否下过一场“超过200年一遇”的大雨,记者电话咨询了庆阳市气象局和环县气象局的办公室,这两级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均告诉记者,“没有下过”。环县气象局的一位女士说:“我们在卢家湾那个地方没有设点,也就没有记录。”而当记者询问能不能提供“24小时降下78毫米”的统计资料时,这位女士再次强调说,“我们没有设点,哪来的这个资料”。

  既然不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垮塌,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国家投入巨资修建的工程项目变得如此脆弱?是哪些因素让环县境内每年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水土保持工程款付诸东流呢?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