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清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图为两年前罗京播报《新闻联播》时的电视截图。 中新社发 张炜 摄
6月6日北京下了一天的雨,在解放军307医院为罗京布置的追思堂里,被雨水打湿的百合和白菊显得格外凄楚动人。6月5日凌晨7点05分,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在这家医院因淋巴瘤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从当天下午2点到6月7日晚7点30分,4800人先后来到这里,用泪水和鲜花送罗京最后一程。11日即将举行的追悼会上,还会有更多的人为他送行。
灵堂里的遗像上,罗京一件天蓝色T恤,笑容亲切而温暖,与平日新闻联播里沉稳而冷静的他截然不同。“他是一个特别随和的人”,“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熟悉他的央视主持人们这样说;“这个主持人一看就不一样,大方、稳重、沉得住气,他是播音员里的这个”———从早到晚,搬个小马扎坐在楼前为罗京守灵的病友们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这样说;“心里太难受了,堵得慌!他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播音员,可这么年轻就走了”———手捧白花特意来到医院吊唁他的观众们这样说。
对于这位像“家人”一样令我们熟悉与牵挂的播音员的离去,人们有着共同的遗憾和感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罗京的主治医生、护理人员和身边好友,为大家追忆他生命中最后的118天。
主治医:最后118天,“他和生的希望擦肩而过”
接到记者打来的电话时,罗京的主治医生,全军骨髓移植中心主任、解放军307医院移植科主任陈虎教授好像还没有从罗京猝然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声音显得异常的悲伤。“非常伤心和遗憾,一个正值壮年的生命就这样匆匆凋谢了。我们多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救他的生命,可有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无奈,不得不在和疾病的抗争中败下阵来。”
罗京是2008年4月体检时发现腹膜后肿物,8月被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非生发中心型)的,属于中高恶性程度。当时,由于奥运会报道任务很重,再加上他本身还担任着“奥运火炬手”的光荣任务,因此虽然陈虎一了解其病情就反复劝他赶紧抓紧时间治疗,但罗京依然希望能在这百年难遇的盛事中留下自己的声音。因此,直到9月初奥运会结束,罗京才住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化疗。
“化疗对大多数弥漫大B淋巴瘤病人效果都不错,但仍有约20%的病人不在此列。很不幸,罗京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陈虎说,“化疗的副作用众所周知,用到一定程度,造血功能会出现问题,还会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肝肾功能也会出现损害。因此,化疗剂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往上加。”化疗后不久,罗京出现了耐药,肿瘤细胞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参与其治疗的专家组成员经讨论后认定,光用化疗显然已经不够了,只有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可能挽救罗京的生命。“移植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治疗,但对于罗京这样病情已是晚期、普通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来说,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唯一措施”,陈虎说。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