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二日电 题:蜀港携手走过家园重建第一年
中新社记者 陈伊敏
一年前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空前浩劫。自灾区开展家园重建一年来,蜀港同戚同喜,携手共度难关。一年来,港人时刻关注四川冷暖,始终关注着千里之外的巴蜀大地。
港府不遗余力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近日在《香港家书》中说:“回顾过去一年,香港从抗震救灾到协助重建,都与四川同胞休戚与共,只是从最初的激情转化为细水长流、一砖一瓦的重建工程。”
在最初的救援阶段,特区政府紧急派出医疗、消防、防疫、飞行服务队奔赴灾区,成为第一个进入灾区的境外搜救队;随后,港府成立了“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信托基金”,筹集一百亿港元协助灾区进行重建工作。目前立法会首两期的拨款共六十亿港元,特区政府已经承担了包括基建、医疗康复、教育、社会福利设施和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一共一百二十二个项目,覆盖四川省十三个市和州,受惠人数接近一千五百万。
港府提倡“政府牵头,全民参与”。信托基金已收到近二千万港元的民间捐款,并批出十三个香港非政府机构近亿港元的申请,让他们发挥专长,在教育、医疗、康复、培训等方面积极参与重建工作。
位于卧龙的熊猫基地一直是震后外界的焦点之一。卧龙自然保护区重建纳入香港的援建计划,这项十四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包括大熊猫保育科研、重建自然保护区、民生建设、基建一共二十二个项目。在二零一一年完工后,近百只圈养大熊猫和五千多名居民,就可以在卧龙重过正常生活。
港府承诺,要将管理和监督作为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个援建项目,除了要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监管要求外,川港双方还制订了具体的监督安排,务求拨款一分一毫都用得其所。
七百万人上下一心
几乎是在震后第一时间,香港全城行动投入救灾行列,掀起了开埠以来最大规模的跨阶层、跨界别赈灾行动,一时间几乎倾城解囊。
在重建过程中,港府官员、议员、艺人、义工不间断深入灾区探访。一位参加援建学校的香港工程师,宁愿放弃在港的高薪优职,留在灾区做志愿者。古稀之年的退休老校长,烈日严冬不间断到灾区探访受灾群众,四处奔波为灾区筹款重建学校。
虽遭受金融海啸冲击,但香港赛马会承诺拨备十亿港元协助灾后重建工作“一分不少”,香港大学在震后迅即设立由校友及社会人士支持的重建行动种子资金,协助灾后支持服务及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及威尔斯亲王医院的专家发起“站起来”行动,为截肢者提供康复治疗及高科技假肢装配,迄今已为超过一千名伤员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拨款支持下,川港康复中心将在二0一一年落成。届时,“川港康复中心”将继续为灾区截肢者带来重生与尊严。“站起来”现阶段已积极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举办各式康复论坛、培训班,计划培训超过一千名医护人员。
香港理工大学成立医疗服务、心理咨询及小区重建、建筑与工程技术及经济重建等行动小组,为灾区人民提供各种支持。
面对地震给同胞带来的心理创伤,香港各个阶层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在地震后三天,香港慈善机构无国界社工就派出首队“心灵天使”义工赶赴灾区,安抚哭泣的孩子、无助的妇女、以及彷徨的老人。除了在灾区长期定点服务以外,还为当地老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工系学生提供哀伤辅导培训,更定期招募社工及志愿者,“接力”投身到灾区的心灵重建中。
投身心灵重建的还有香港灾后心理辅导协会、香港救世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及香港精神健康促进会等。他们或开展培训、或收集心意卡、或开展川港学生一对一连线互动计划等,帮助受灾人们走出心灵阴霾,感受生命的阳光。
正如香港特首曾荫权所说:“虽然大自然威力强大,可以瞬间拆散很多家庭和朋友;但人与人之间的爱,却又可以把遥远的香港和四川,以及本来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希望香港人在抗震救灾中展现的爱心,可以延续下去。”(完)
相关链接:
责编:李二庆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