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志愿者遗书与郭尚驹(左)、肖红兵。
摄影:梁小琴制图:张铁梁昌杰
在四川省红十字会206办公室的一个文件柜里,有个普通的棕色纸箱,里面装着一沓特殊材料——数十名志愿者去灾区前留下的亲笔遗书。它们锁在四川省红十字会组织宣传部副部长刘强办公室里,已静静躺了一年。
“一年了,我不敢轻易碰这个纸箱,没几个同事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但我清楚,每封遗书后面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随时准备为灾区献身的滚烫的真心、振奋人心的激情,还有催人泪下的牵挂和责任。
”刘强说,尽管没有志愿者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牺牲,这些遗书却成了特别的纪念。
记者抽出一沓,随手一翻,A4打印纸上,各种字迹或工整,或潦草,或娟秀,或洋洋洒洒,或寥寥数语,每一份开头的“遗书”二字都让人触目惊心。
2008年5月13日开始,全国各地的大批志愿者涌进了四川省红十字会,争着到灾情最重的地方抢险救灾。四川省红十字会对他们简短培训时,强调余震不断,通讯不畅,后勤保障也跟不上,进去有生命危险,希望大家考虑清楚。
不知是谁慷慨提议:我们可以写遗书,为抗震救灾牺牲不怪任何人!顷刻间,十几个办公室里能用的笔都被人“抓”走了,一沓打印纸一眨眼就分完了。毕竟从没写过,许多人刚写下“遗书”二字就不知该怎么写了。有人就说:不管什么格式了,就写“我是哪里人,家里人名字、电话,如果抗震救灾牺牲了,与任何人无关!”
“一时间,喧闹的办公室里静了下来,只听见沙沙的书写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变得凝重起来,与其说是写遗书,更像是写宣言,场面非常感人、悲壮,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刘强轻声说。
任务紧急,还有上千人来不及写在纸上,匆匆在红十字会的马甲、T恤上留下名字和简短遗言就出发了。
从那以后,四川省红十字会每天都要收到不少遗书。按照志愿者留下的电话号码,工作人员与其中部分志愿者的家人取得了联系。接到电话,尽管有担心、难过和不舍,他们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说得最多的都是一句话:“为灾区人民尽力,我们支持!”
有的志愿者没有将遗书交给红十字会,而是揣在身上,带到抗震救灾一线;有的托同伴保管或寄回了家里;有的结束任务回去时将遗书取走了。去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来四川征集文物时,将部分遗书和签名的马甲、T恤收集去作为“5·12”汶川大地震的馆藏文物。目前,四川省红十字会保存下来的书信式遗书有40多份,登记入册后将永久收藏。
志愿者遗书摘录
我是来自江苏泗洪县的一名退伍战士,共产党员,汶川抗震救灾工作中一旦遇难,尸体还能找到的话,捐献医学实验,请通知我的父母以及我的爱人。……我随身所带的陆仟余元,已经花掉贰仟多元,余剩叁仟肆佰元,全部交给汶川灾区,算作最后一次特殊党费。
彭 嵩 2008年5月25日
如果我真的会成为夜空下的一个行人,请你们照顾好爸爸、妈妈。请将我的日记读给爸爸、妈妈听。爸妈,你们知道女儿是快乐的天使,所以不管我会怎样,都要努力去迎接一切。
晔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志愿去到一线,不管结果如何我不会后悔。愿爸爸妈妈也不要伤心难过,不要怪任何人。你们也知道女儿我很任性,只要我想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愿你们一切都好,在此跪谢二老养育之恩。如有不测,望转交父母亲。
张育玲 2008年6月14日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