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五一"商家促销门道多 记者揭密消费陷阱

 

CCTV.com  2009年05月04日 07:3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广网  

  中广网北京5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7时20分报道, “五一”小长假前两天,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百货零售业、餐饮业销售火爆,商家降价、打折、送积分等促销手段层出不穷。然而有消费者反映,商家的很多促销手段暗含陷阱,有"消费欺诈"之嫌。因此,中央台记者丁晓兵"五一"期间对北京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做了调查。

  主持人:"五一"期间,北京的各大商场纷纷推出降价、打折、送积分等促销措施,应该说各种促销活动让人眼花缭乱。那么你做了哪些调查,有什么发现?

  记者:每到节假日我就发现,北京的电信、电器商场的促销广告常常占据平面媒体的一半的主要版面,而且以前是返券比较多,北京市禁止促销返券以后,大部分的商场推出了降价的优惠,也有商家声称买一送一,我首先想了解一下这里面有没有消费陷井,在北京牛街附近,一家知名的电器商场推出这种手机指定机型买一送一,买一款价值1980元的手机,送一款价值298块钱的普通手机就是你一算好象实际价格还不到1700元,感觉很实惠,我也对比了其他的商场,价格最低只能降到1800,感觉好象价格是合适的。

  手机销售人员私下里告诉记者,这种所谓的买一送一,表面看让利消费者,实际上就是把不好卖的,又不值钱的廉价机型,搭配畅销机型卖给消费者,说是200多的手机,值不值200多不好说,你不需要两部手机,买一送一就等于多花了一部手机的钱,就等于买了一个多余的东西,花了不需要花的钱,合算不合算,其实很清楚了。

  这种买一送一、满多少减多少也好,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连环套,让消费者多买商品,凑齐所谓的优惠,结果“减价加赠品”就变成了诱惑消费者盲目冲动购物的诱饵。

  主持人:大家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地方是超市,所以很多人更关心超市的很多促销措施会不会也有什么猫腻?

  记者:我也专门跑到北京海淀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调查,大部分商品在51期间的降价幅度接近5折,结果发现超市的价签有调整的嫌疑,我看了一款清洁泡沫产品,原价是19,现价同样是19元,商家显然因为疏忽,原来的价签没有来得及收起。可是促销人员一口咬定原价是28,降到19,实际上原来就是19,一直到记者指出原来的价签还在,销售人员才不跟记者争辩。我还看到一款蚕丝被,原价299,现价是169,后来遇见一位来买东西的大妈,她说她早就看好这款蚕丝被,她来了才发现,打折后的价钱和平时看到的价钱一样,原来是169现在还是169,不像促销员说的价格打折了。

  主持人:像这样的欺骗性促销可能骗不了像大妈这样经常逛超市的人,但是可能骗了我们这样很少逛超市的人。

  记者:作为成熟的销售业态,超市的商品部可能有那么高的利润率,就是实际上超市的利润率很难超过10%,所以超市的很多商品如果打折超过50%或者接近50%,都是不可思议的。要么原来的价格虚高,如果那样,东西根本卖不动;要不然就是为了促销需要,提高了商品价格再打折。

  主持人:现在城市里的很多居民随身都会带着好几家商场的会员卡、贵宾卡,习惯了在商场消费积分,然后用积分换礼品,乐此不疲。但是很多时候,换完了礼品才发现,为了凑积分,不知不觉间就买了很多其实不是很需要的东西。这应该也是一种消费陷阱吧?

  记者:对,同样在中关村附近的一家商场我就发现,购物换礼品送积分,吸引很多的年轻的消费者他们对这种促销手段很感兴趣,但是最初的消费预算不会很高。

  比如我在商场的会员中心看到一位很高兴的年轻消费者,他被商场告知,想参加活动,至少得先消费300块钱才行,显然他的消费不够300,不满300就不能积分换礼品,想换就得再消费,办了会员卡有什么好处,其实1000的积分职能换一双袜子或者一个购物袋,而且每1000分才能换一样东西,换完积分到6月份就清零,只要不够1000就被清零。

  主持人:很多时候不知不觉因小失大,而且很多游戏规则是商场一方制定的。虽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但今年"五一"小长假,百货零售业和餐饮业销售仍然很火爆,怎么看这种现象呢?

  记者:我觉得,其实还是这种长假消费的惯性作用,今年的小长假一个是比较短,另外很多地方遭遇了阴雨天气,很多人的出游冲动转化成购物的冲动,小长假释放出来了,但是作为商家来说,不管销售是不是火爆,诚信经营应该还是第一位的,去年本身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后,消费的趋向就比较谨慎,反应在商业销售商,就是销售的增长幅度出现了最近几年很少见的回落,一个是消费者不再大把支出,商家的销售就低迷了。

  主持人:消费者该如何防范消费陷阱?

  记者:这方面很多人也有总结,基本上就是四招,第一要货比三家,多了解商品的行情,多走几家店面,全面了解商品的价格信息,这样不会被打折的现象冲昏头;第二个是避免冲动消费,很多人掉进价格陷阱往往是冲动消费造成的,原来没有购物计划,看到有折扣以后,忍不住去买,过完节就发现价格更低,只要不冲动,这也可以避免;第三是选择对比较大、比较成熟的品牌,因为他们的营销战略比较成熟,出现欺诈现象的可能性相对来说比较小;第四招就是发现欺诈以后要敢于维权,勇于维权。杜绝价格欺诈光靠主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广大消费者一起来监督。

责编:张仁和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