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5月3日电 题:“80后”支教接力传递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新华社记者王丽、章苒
“80后”女研究生彭旸,4年前放弃出国留学,选择到贵州贫困山区支教。不久前,她从乌蒙山区发来一封题为《谁来接过我手中的教鞭?》的信件,从杭州开始,一直波及上海、北京、香港、美国……由此展开一场播种希望、传递爱心的接力赛。
1981年出生的彭旸,是贵州财经学院的教师。4年前,她毅然放弃出国攻读法学博士的机会,一边工作,一边在贵州贫困山区小学支教。
在彭旸的感召下,100多名大学生和年轻人加入支教队伍,这些在父母眼中尚且娇气未脱的“孩子”,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智慧的星火和知识的种子,同时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
或许正因为彭旸们的这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始感召和鼓舞着更多青年人接过教鞭,将爱心和希望薪火相传,奏响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进步、最活跃的群体。90年前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凭借一腔爱国热忱,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21世纪的今天,青年志愿者们“支教接力”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
青年志愿者们在贫困山区孩子心中传播文明、播撒希望,为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同时,新一代青年也在基层服务中接受精神洗礼,在艰苦中磨炼,在磨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
坚强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艰苦条件是磨炼品格的途径。2003年以来,全国已选派近1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的500多个贫困县从事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行动,还有很多年轻人自愿前往西部贫困地区,默默无闻开展各种志愿服务。他们把自己在学校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付诸实践、奉献社会,把自身蕴藏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青年人在基层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砥砺品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了解国情、勇担责任、善于创造的青年正在茁壮成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内就业形势压力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另一方面,西部、基层人才缺口很大,有着广大青年学生锻炼成长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新时代的青年要始终高扬理想主义旗帜,不断增强扎根基层、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时代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建功立业,充分展现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时代风采。
责编:徐文华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