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将至,旅游话题又热。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2009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上,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扩散和蔓延,我国旅游业外部环境严峻,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凸显。据调查,目前我国居民年人均出游仅1次多,国内旅游消费增长潜力巨大。
以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界的期盼,特别是在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前提下,内需的拉动对国民经济而言,更是一剂见效快速、后劲很足,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良药。如果我们要安装撬动内需的杠杆,这个“支点”应该在哪里?或许,旅游产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延伸效应,它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比例为19。
国内旅游要为拉动内需“挑大梁”,还欠缺些什么?
内需“支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致力于发展入境旅游。但从今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将三大市场的定位作出新的调整:首要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然后才是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由于集行、游、吃、住、购、娱等多种活动为一体,旅游业具有“一业带百业”的辐射作用。据法国旅游业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的研究: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收益同旅游直接有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有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国内旅游市场带动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对城乡互动的带动力强、对扩大内需有综合性功效。目前我国居民年人均出游仅1次多,国内旅游增长潜力还很大。
同时,国内旅游市场又是极富韧性的消费市场,一般在受到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冲击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我国旅游业多次遭遇了突发性事件,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去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均在事件过后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恢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对旅游业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入境游客数同比下降7.2%,旅游外汇收入下降15.4%;但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旅游达到5.6亿人次,同比增长9.4%,国内旅游收入实现28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2.9%。
中国国家旅游局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居民仍有高达92%的受访者有意愿在2009年安排旅游活动。这表明休闲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内旅游完全可以成为金融危机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一个最佳的“支点”。
“券”如潮来
为了拉动国内旅游市场,各地旅游部门也纷纷出台了激励政策和旅游惠民政策,而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放旅游消费券和门票上,仅长三角地区,杭州、宁波、绍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一大批城市发放了旅游消费券。近日,上海浦东新区旅游主管部门推出了价值高达9亿元人民币的“迎世博”旅游优惠券,向苏浙两地派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各类旅游消费券、旅游卡的城市、区县已经不下50个。
各城市发放的旅游消费券种类不少,颇有点“八仙过海”的味道。如杭州发放的“1+7”旅游消费抵扣券包括了杭州市区和周边7个县市区,使用方法是消费满40元抵用10元券;湖州安吉旅游局推出的3000万元的共享券更显爽气,在36家景点、酒店、农家乐、商铺及俱乐部中都可直接当现金使用。
旅游券的发放旨在激发消费者的潜在旅游热情,通过旅游产业内在的“乘数效应”撬动市场。记者日前在安吉各旅游景点看到,双休日手持共享券的游客络绎不绝,景点景区停车场车位爆满,酒店餐馆热闹程度竟已不亚于黄金周。据安吉旅游部门介绍,目前已回收了价值近百万元的共享券,旅游者在安吉游玩时间一般在两天左右,由此带动了酒店、餐饮、购物、交通等各方面的经营,旅游券拉动消费的效果很不错。来自携程旅行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杭州旅游券发放后,前往杭州旅游的人数同比去年增长50%,千岛湖、临安等景区旅游人数亦放量大增,同比增幅最高达100%。上海浦东新区旅游部门也乐观预计,9亿元的旅游优惠券有望拉动该区社会消费金额达50多亿元人民币。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各地旅游消费券发放渠道、发放模式等提出了质疑,而人们领了消费券后也不见得百分百一定去旅游,但不可否认的是,发放旅游消费券作为一种尝试,在激发旅游热情、促进消费方面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撬动力。在国内旅游交易会上,旅游消费券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家旅游局的认可。
一“闲”难求
在旅游消费券激发出游热情的同时,很多人却为没有假期而烦恼。最近携程旅行网发布了一项“五一”假期出游调查问卷结果,近3000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八成受访者表示将在“五一”节外出旅游,出游意愿高涨;但计划额外使用年假的网友仅有一成。在很多旅游论坛上,网友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时间去旅游”。
专家认为,在拉动国内旅游消费这一问题上,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主要是“降价”和“给予旅游时间”。旅游消费券的发放,客观上已经产生了与“降价”同样的效果,但“给予旅游时间”方面却依然缺乏强有力的措施。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于去年1月1日起施行,但在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中,这一条例尚未得到有效执行。即便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条例执行中也是问题多多。就职于沪上某事业单位的小黄告诉记者,《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实施反而使其假期大大“缩水”。他说,在条例实施前,他们单位采取“工作前5年无带薪休假,第6到10年每年10天带薪休假”政策;条例实施后,该事业单位根据条例执行“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的规定。小黄是2002年进入该事业单位工作,在苦熬了5年“无假岁月”后,终于在前年享受到了10天的年休假。条例实施后,他的带薪休假立马缩水成了5天,而短短5天的休假只能留着以备不时之需,根本不敢用作旅游。对此,小黄有些愤愤不平:政策如此多变,前5年中被“剥夺”的休假谁来补偿?
正因为一“闲”难求,使人们的出游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近期国家旅游局正在研究论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据透露,落实带薪休假将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专家建议,带薪休假制度要尽快落实,同时还应适当增加休假天数。只有公平合理、切实有效地实施带薪休假制度,让休假变为劳动者实实在在的福利享受,才能释放目前因时间制约而未完全转化的出游潜力,从而大幅提高国内旅游收入,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记者 陶健)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