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北平前,上级跟我谈话时说,“出去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出去。”——方亭(曾任北平地下电台译电员)
电视剧《潜伏》热播、北京市第一个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馆开馆……今年以来,以地下党、情报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始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战争时期的情报站点原址,采访了部分在北平从事情报工作的地下情报人员或者其家属,通过地下情报人员鲜为人知的故事,为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隐蔽战线。
本报讯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又有数百名游客参观了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展馆。展馆人士表示,自4月13日展馆正式开馆以来,已有数千人前来参观,其中大部分为政府、学校等团队,散客则大多为观看《潜伏》后慕名而来。这里已经成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
游客参观寻《潜伏》原型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展馆位于门头沟妙峰山涧沟村,是北京第一个公开展出的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馆。
妙峰山地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战争年代,秘密电波、中央领导阅读的报纸、医疗等物资秘密发往延安,大批爱国青年、革命人士和国际友人,都是通过这里秘密前往延安。
据了解,从1939年6月开始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近10年时间,这里的工作从没有间断过。在平西站工作的情报人员近100名左右。其中为革命牺牲了10人左右。
现年90岁的任远曾任平北地委情报站站长,他说,妙峰山站是当时整个晋察冀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情报站。存在将近10年,没有遭受破坏,这在情报史上很少有。
“展馆是在情报站原址修缮后的基础上建成的。”涧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强介绍,展馆恢复工程自2008年3月份启动,投资100余万元,于今年3月底全部完工。
讲解员孙珂说,虽然开馆没有多久,但是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很多游客在参观时都热衷于寻找《潜伏》中人物的原型,探寻地下情报人员的足迹。
游客王先生说,他父辈曾是地下情报员。“多少年来,我父亲几乎没对我们讲起过他自己做情报工作的经历,许多故事也是后来我从他的回忆录中读到,从而慢慢了解的。”
“到了说它们的时候了”
海淀区史志办原主任、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展馆历史顾问张源洪介绍,出于保密的职业习惯,解放后,从事情报工作的地下党依然三缄其口,以至于很多情报人员的家属都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地下工作。
时至今日,原来的很多情报手段都不能用了,“虽然还有借鉴作用,但到了说它们的时候了。”张源洪说,情报战线的工作是人们所不熟知的,甚至是被遗忘了的。妙峰山在战争时期有情报站,而且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恐怕知道的人也不多,“所以有必要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告知当代,传承后人,也告慰了革命先辈。”
■ 中共地下情报网络示意图
中央情报网
1941年9月,中央情报部成立,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的军政战略情报机关。
中央情报部工作以日伪、国民党、欧美三方面为主要对象。将全国分为几个地区:陕甘宁地区,晋察冀地区,香港、上海地区,晋绥地区,华中地区,重庆地区,西安地区。各地区建立情报电台、情报交通站、交通线等联络指挥系统。
设点、连线、结网,中共的情报工作很快形成覆盖全国的网络。中央确定的地下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北平地下情报网
社会部系统
社会部的工作对象是社会名流与敌上层人员,平西情报站就是社会部的一个重要站点。而社会部系统,也分中央社会部、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社会部、平西地委社会部等,各自有情报人员在活动。
城工部系统
城工部则面对普通市民、学生、工人等,发展党的地下组织,1949年北平解放时,城工部发展的地下党员有2000多人,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就是城工部的一员。
敌工部系统
敌工部的主要任务是策反以及获取军事情报。
本表据张源洪(原海淀区史志办主任,平西情报站展馆历史顾问)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刘英才 李东采写/本报记者 王姝 林文龙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张涛
责编:程冲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