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说,3月份新增贷款或将达1.87万亿元。
这个数字或许还不十分精确,但大致是错不了的,基本没有超过“会比一月份还要迅猛”的预料。
3月份的新增贷款数可能是观察今年大半年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什么这样讲?大家都清楚,“五万亿”是今年新增贷款的一个关键词。现在,前三个月的新增贷款加起来已经在4.57亿左右,离那个目标核心也就是近在咫尺。
记得周小川曾在一个会议上面对质疑巧妙回应说,今年新增贷款应该在5万亿元以上,请注意“以上”这个词。尽管有“以上”这个词作为政策退身步,但要大幅度超过这个目标恐怕也不现实——如果真能超过6万亿,那为什么不直接说目标6万亿呢?
信贷连续三个月呈现爆发式增长,如果按照传统理解,势必增加人们的通胀预期。而现实却是,我们更担心通缩的可能。这又是为什么?
首先,必须认识到,就银行而言,增加信贷的行为并不能和愿意承担更多风险画上等号,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考虑的是银行都把钱借给了谁?资信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显然是贷款的优质客户,其次是那些评级优秀的产业龙头公司。
事实上,这些公司往往也具备发债能力,根本不缺钱。他们拿到钱无非是再一次回存银行而已,如果他们的决策者足够严谨的话。那么不严谨的又会如何呢?去做证券投资甚至更具冒险性的事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几个月的信贷增幅中,票据融资占据了相当比例。今年一二月份,新增贷款达到1.62万亿元和1.07万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分别是6239亿元和4870亿元,占当月新增信贷分别达到38%和45%。
我们知道,票据融资是银行在当前利润和风险平衡下的一种现实选择。不过,票据资产很容易产生乘数效应。银行签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在10%~100%之间,如果企业以30%的保证金拿到100%金额的票据,收款企业贴现后再去银行以100%的保证金比例申请更大金额的票据额度,如此循环,票据融资的规模就很容易“虚增”,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宏观经济的回暖情况。
此外,如果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放大银行信用。
从企业看,票据融资一般是中短期贷款,很容易发生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套取票据额度的情况。而且,在股市行情转暖的情况下,巨额的融资性票据在贴现后还能跑到哪里去呢?
问题来了,如果巨额新增贷款如果没有真正投向实体经济,那么银行释放出去的流动性将去哪里?股市或者商品市场,这是否会再一次吹起资产泡沫?
一方面是巨大的信贷数字,另一方面却是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资金链条紧张依旧的呼声。那么可以说,大量的钱仍然没有贷到应该得到它们的企业中去。
换句话说,信贷宽松的结果在无意中却造成了整个金融领域内流动性十分充裕的结果,这可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对此,决策者当三思。(张立栋)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