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怀念,是一种承担苦难的力量--献给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

 

CCTV.com  2009年04月04日 18:0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清明追思 无尽的爱

  4月2日,当地群众在北川老县城祭奠亲人。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老县城于4月1日至4日解除封禁,北川籍群众可进入老县城祭奠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亲友,前来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新华社发(钟敏 摄)

  新华网成都4月4日电 题:怀念,是一种承担苦难的力量--献给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

  新华社记者 刘大江、丛峰

  天色暗淡,细雨霏霏,哀乐低回……4月4日,汶川大地震后首个清明节。

  哭声与哽咽汇成一条悲伤的河,在地震灾区的每个废墟上、每个人的心里流淌。一路走过北川、汶川、青川,走过所有的地震灾区,那袅绕于断壁残垣之上的香火,以及泪雨滂沱的惨淡面容,让我们心碎,但他们擦拭眼泪走向废墟外新生活时的那份坚定,又让我们久久感动。

  怀念使人坚强,更给生者以承担的力量。几千年来,正是这份对于苦难的沉默坚韧、气吞山河的承担,我们民族才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

  在清明节对于逝去亲人的集体记忆中,灾区尚未愈合的创伤依然令人疼痛

  4月1日,是北川县城第三次解禁的第一天,飘飞的细雨和瑟瑟的寒意中,记者遇见了独自给遇难丈夫烧纸的北川农村妇女朱秀华。

  脸庞憔悴,双眼红肿,拎着一个装有祭奠物品的小布袋,朱秀华向记者友善地点点头。她告诉我们,她曾经有一个非常能干、非常体贴的丈夫,有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平时只负责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不用考虑经济问题,丈夫在县城搞装修,每月挣三千块钱,家里的钱用不完,住宅5年内新修了两次,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她感觉自己像一只幸福的小鸟,丈夫的胸膛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港湾。

  但“5·12”大地震摧毁了这一切,丈夫被永远埋在县城农贸市场废墟下。

  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担,现在全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伺候多病的公公婆婆,照顾读初中和小学的2个儿子,白天还得到建筑工地上干男人干的体力活。因为是小工,工资很低。幸亏有政府资助和志愿者帮助,学校减免儿子的学费,日子才勉强过得下去。

  在县城废墟警戒线外面,遥对农贸市场方向,她找了一个小小的空地,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两个圈,写上遇难丈夫和父亲的名字。这是当地风俗,因为遇难人多,烧的纸钱不写上亲人的名字,他们收不到。

  “你一路走好!你不要担心,再苦再难,我们也要好好活下去。”临走时,她对废墟下面的丈夫说。

  在清明节对于逝去亲人的集体记忆中,灾区尚未愈合的创伤依然令人疼痛。

  4月4日,以卖菊花为生的青川县农民何先通像以往一样,拿着一束菊花,来到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祭拜台,献给在地震中遇难的妻子。就在脚底下40多米深的地方,相濡以沫20年的妻子,连同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家和所在村庄一起,被垮塌的山体永远埋在那里。

  何先通卖的菊花,是儿子何元开在成都买了托运回来的。3日,何元开抱着一束菊花,在成都望着家乡青川的方向。清明节到了,他特别想念遇难的妈妈。

  清明的微风,带着忧伤的哀鸣,吹过灾区的断壁残墙;清明的细雨,裹着心酸的哽咽,洒过灾区的大街小巷;清明的泪水,相拥着悲情的风雨,在灾区人们的心头流淌。

  悲情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它是对逝者的哀悼,但绝不是来自生者的怯懦。

1/3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