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本报理论版《本周话题》栏目就“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问题刊发了三篇文章。这是该栏目关于“六个为什么”系列文章的第一组。文章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广大读者和人民网网友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解放思想是否矛盾?如何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等等。近日,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王锐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志民教授,请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改革开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问: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什么关系?
王锐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简单地举几个方面的例子。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第二,马克思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必然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这意味着不能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而应坚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交流与合作。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深层次改革,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开放,可以说是对这种“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最好阐释。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必须进一步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第三,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张雷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信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党和国家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反对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教条主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指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动摇,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问:我们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提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要不断解放思想,这二者是否矛盾?
张雷声:我认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有的人之所以认为二者存在矛盾,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真正涵义,没有准确把握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具体内容。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并非静止不变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坚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变化的需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同时,解放思想一定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前提。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告诉我们,解放思想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离开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成了主观主义的胡思乱想,成了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问:我们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又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此应如何理解?
张雷声:刚才我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是统一的、一致的。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新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会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闫志民:事实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反而有利于它的繁荣发展。
第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能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探索和揭示科学真理、繁荣和发展思想文化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比较自觉并力求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从而避免或减少盲目性。
第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和谐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不管其精神生活多么复杂、思想文化如何多样,都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失去思想灵魂。各种思想文化要实现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个主心骨。和谐文化不是只要多样不要统一,正如一曲美妙的音乐虽然需要不同的音符来表达,但多样的音符只有统一于共同的主旋律,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主旋律就是马克思主义。
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意味着要排斥社会意识多样化?
闫志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社会意识多样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而且是以社会意识多样化为重要基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大量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列宁说过,马克思的学说“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向前发展,必须研究、吸收、借鉴人类所取得的各种新的思想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所以,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思想营养。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中向前发展的,也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辩论和斗争中向前发展的。只有坚持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才能使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为马克思主义提供取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问:在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意识多样化关系的问题上,应防止和反对哪些错误的思想认识?
闫志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各种观点,尤其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思想“自由化”的口号下,企图照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搞“全盘西化”。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则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旗号下,鼓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多元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否定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坚决反对这两种错误思潮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意识统一性和一致性、否定社会意识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倾向。正确的态度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彭国华 杨学博)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