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各类人才

 

CCTV.com  2008年12月31日 07:4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各类人才

  ――探解江苏人事工作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发展的轨迹

  ■本报记者 吴建有 通讯员 陈立军

  江苏,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发轫以来,迎着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轮全球经济化浪潮,江苏人事工作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变革。

  今天,在江苏,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人事工作新格局已逐步形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坚持多年铁定不变、渗透于整个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人事政策被逐步打破甚至废止,一些在以往被视为异想天开的思维和理念,成为人事部门探索实践的高格调和主旋律。

  成功的改革总是一脉相承的。让我们把目光放近一些,探解改革者的足迹。

  争议中前行:从“人事人才”到“人才人事”

  ●人事工作理念和重心的调整

  “抓人才,抓第一资源,就是为发展增添动力。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抓人才,不为人才服务,人事工作就难有作为,没有出路。”(――摘自2004年度江苏人事系统“解放人才”高峰论坛主题演讲)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开诚布公式的交流。

  2006年全省人事工作会议把100多个县(市区)级人事局主要领导邀请到会场,会议吸纳了基层人事部门反映的30多个困扰人事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望着厚厚一叠来自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厅党组一班人陷入了深思。

  的确,在传统的人事工作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人事工作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人事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事,工作的重心是管理,工作的方式大都是审批。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人事部门一方面面临着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分布越来越广,人才流动越来越快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遇到了传统人事管理范围缩小,领域变窄,职能减少等问题,常常感到无所作为。

  放眼全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把人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之路。

  着眼江苏,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短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经过充分的酝酿,一个极具深意的变革思路形成了。

  2007年,江苏省人事厅认真分析人事工作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站在人事工作谋求更快发展、更大作为的新起点上,在全国率先作出了人事工作理念和重心的调整:从“人事人才”到“人才人事”。

  ●对部门职能封锁的解禁

  “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由传统人事向现代人事转变;由封闭人事向开放人事转变;由计划人事向市场人事转变;由行政人事向法治人事转变。”(――摘自《求是》杂志赵永贤署名文章《将人事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人事人才”到“人才人事”,这一理念刚刚提出,就在江苏各级人事部门乃至全国省市人事厅局长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人事部门突出了人才这一服务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

  “人事工作主动服务于人才工作,能够把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人事部门走近人才,是人事部门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下的工作格局调整,是对部门职能封锁的解禁。”

  ……

  江苏省人事厅党组一班人坚定地认为:

  ――在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工作已成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人事部门只有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用人才工作统领人事工作,围绕人才工作开展人事工作,人事工作才能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面对新形势下人事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人事部门必须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实事求是中寻求发展,适时将人事人才工作调整为人才人事工作,将人才工作摆上人事工作的首位,将人事工作重心转到人才工作上来,用人才工作统领人事工作,真正从工作理念、职能定位、政策制定、管理方式、服务模式上体现人才为本、人才为先的理念。

  ――从“人事人才”到“人才人事”,必须“突出一个重心、实现三个转变”,即突出人才工作这个重心,实现由“重人事”向“重人才”转变、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践证明,只有同人才工作紧紧相连,人事工作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不难发现,江苏20多年人事工作改革发展历程,就是一条从单纯抓“人事工作”到抓“人事人才工作”再到抓“人才人事工作”的历程。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事部门解放思想,学习研究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适时提出“两个调整”的改革思路,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向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使人事工作的宏观思路、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工作上升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成为人事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人事部门的工作目标必须自觉围绕人才战略来确立;人事部门的政策措施必须自觉围绕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来制定。

  ●围绕人才服务牵引人事部门工作重心转移

  “一切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事业、有利于人才的事,我们都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为此,我们将无怨无悔。”(――摘自江苏省人事厅领导接受《中国人事报》记者采访感言)

  “人才人事”理念从提出至今不过两年时间,然而,我们从江苏人事工作改革实践中,不难看到:哪里的人才工作摆上了人事工作的重要位置,哪里的人事工作就有作为,哪里的人事工作任务就更加饱满,哪里的人事部门在群众中的印象就更加深刻。

  实际上,江苏人事部门对人才人事理念付出的探索早已有之。

  “人才人事”体现了江苏人事工作“以退为进、以舍为取、以收待发”的大智慧。近年来,江苏人事部门坚持把人才摆在首位,在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下,做到在事关工作大局、事关人才队伍建设时,不计较谁主抓谁配合,不计较排名靠前靠后,不计较部门利益。厅党组提出“三条原则”:凡是组织部门牵头的各项人才工作,人事部门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凡是涉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事部门积极请求组织部门协调支持;凡是相关部门需要人事部门参与的工作,人事部门主动当好配角。

  人事部门成为“人才人事”格局的收益者。由于主动打破与组织、编制、教育、劳动部门联合配合的部门壁垒,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江苏人事部门将专家选拔培养、博士后管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重要职能,作为服务人才的重要抓手,探索实施了“六大人才高峰”、“长江工程师计划”、“沿江留学人员创业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平台。

  江苏各级人事部门强化人才服务,淡化人事管理,使人才工作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过去,人事部门就人事抓人事,就管理抓管理,习惯于审批,立足已有的条条框框,习惯固有的视角和工作方式。现在,人事工作融入人才工作,融入经济工作,更加贴近发展大局。过去,人事部门研究和思考问题是如何把人管住,管得具体;现在,考虑的是如何以人为本,以才为本,把人才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把人才从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市(县)人事部门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跳出人事看人事,跳出职能看职能,不为部门权力、部门职能和部门利益所左右,主动围绕人才工作提供制度支撑、管理支撑和服务支撑,人事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革故鼎新:发展必须解放人才

  “发展必须解放人才。一切为了解放人才。”

  这是一个科学的命题。为了这一命题,江苏人事启动了“破冰”之旅。

  ●突破区域障碍,将“人事禁区”变为“人才特区”

  “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起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切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思想活跃起来,让一切能创业致富的人才活跃起来,使一切人才创造的成就开花结果。”(――摘自《求是》杂志赵永贤署名文章《让人才在发展中活跃起来》)

  作为重要战略资源,人才对于塑造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江苏的人才事业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和国际化人才稀缺,通过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导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人尽其才的机制尚待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性链接尚待加强。

  2004年9月,原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曲钦岳就在江苏部分地区建立“人才特区”问题提出建议,引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江苏“人才特区”试点就此拉开帷幕。

  2004~2006年,江苏先后在苏州昆山市、常州新北区、南通市、徐州市(含新沂市)、盐城大丰市和南京大学6大区域推进了“人才特区”首批试点。省人事厅将人才人事评审权限下放,允许试点区域在法律许可范围突破政策“禁区”,凸显政策在集聚和使用人才方面的强大导向作用。

  从更深的层次而言,江苏“人才特区”,目的就是要探索建立全新的人才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把人才工作作为重要切入点,联动与人才工作相关的各个政府职能部分,从“大人才”的角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工作。

  “大人才”,“大人事”,彰显了改革者的远见。

  正如后来广东省委领导在一份关于江苏“人才特区”试点工作的内参上批示的那样:“江苏的‘人才特区’,充分体现了区域内在人才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等方面对比区域外的优先性和特殊性。”

  敢进人为设置的禁区、敢踏无人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交错的难区,在思路更新上先人一拍,办法创新上先人一筹,机制创新上先人一步……这,正是江苏“人才特区”的魅力所在。

  “人才特区”很快在全省叫响,成为重要的人事品牌。目前,江苏已建成大大小小的“人才特区”20多个,“特区效应”群芳争艳――

  市场特区:整合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昆山市投资1.5亿元,整合贯通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建成占地3.1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每年可为90万人次各类求职者提供“一门式”服务。

  就业特区: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新北区建成首个江苏省大学生实习基地,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储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化工程”。试点成功后,江苏启动毕业生就业“双百工程”(和全国100所重点高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在全省100家企事业单位设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人才激励特区:搭建市场化的人才创业扶持平台。无锡市大力实施“530计划”,目前“五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的目标已提前完成。2008年,又有17个国家的422个项目、1600多名创业团队成员申报“530”计划,59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回国人才与该市7个市?县区 签约。

  人才流动特区:推进紧缺人才柔性流动。大丰市围绕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构筑起人才小高地;徐州市试行“特聘工作证”制度,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一人双证”,缓解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

  行业特区:依托产业和项目集聚人才。南通市发挥行业优势,走活“两步棋”:建立特色农业人才开发基地,引进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和营销人才;建设港口人才资源开发高地,引进港口建设和现代物流人才。

  学科特区:打造一流国际化学府。南京大学成立5个“学科特区”,对特殊人才试行“年薪制”;实施“教师国际化背景资助计划”,70%的教师将获得3个月以上出国访学机会,每年资助40名青年教师出国留学。

  ●人才战略由“全省共进”向“人才国际化”提档升级

  “人才国际化不仅仅是人才工作部门的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事,是经济工作职能部门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向江苏集聚,扶持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江苏转化。”(――摘自《求是》杂志赵永贤署名文章《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事工作围绕沿江开发、沿海开发、沿东陇海线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喜人成果。然而,随着江苏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的趋势,江苏人事部门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人才开发形式单一、层次较低,人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各类人才对于国际通行规则和专业知识了解不够,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江苏人事部门很快调整思路,提出了全新的国际化发展布局:一是树立外资、外贸、外经和外智“四外”齐上的理念,在部署外资、外贸、外经“三外”工作的同时,积极考虑“外智”工作。二是树立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同步调整的理念,紧紧围绕江苏经济发展重点,确定人才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使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树立产业招商与产业招才同步实施的理念,坚持一手抓产业招商、一手抓产业招才;招商团走到哪里,招才团也要跟到哪里;哪里有引资项目,哪里就有引智项目。

  近几年,江苏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才流动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价值国际化、人才使用国际化,走的是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发展新路。

  ――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启动“江苏留学回国人才创业工程”。2006年和2007年,江苏省政府将打造留学人员沿江创业带确定为年度重点工作;2008年提档升级,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四个平台”,启动“江苏留学回国人才创业工程”,提出用5年时间新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3个,新建5个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万人以上,引进12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政策特色鲜明、创新能力领先的留学人员创业平台,广泛吸纳各类优秀留学人才来江苏工作、服务和创业,促进智力、技术、资金的合作。

  ――接轨国际标准,实施“苏港千人培训计划”、“百名现代服务业人才出国培训计划”。始于2004年的“千人赴港培训计划”,首轮培训历时3年,共组织了153个培训班,从全省各行业选调了4850名中高级人才赴香港培训,已成为江苏省有计划、持续性、大规模、多领域的境外培训品牌,培训效果辐射到欧洲、澳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08~2013年,江苏省将启动新一轮培训计划,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行业人才,选择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作为主要培训合作机构,学习国际大都市政府机关运行、管理模式和方法。2006年起,江苏每年通过选派100名左右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高管人员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进行培训的方式,大力培养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人才,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

  ――着眼本土人才国际化,政府资助实施“千名苏商海外培训工程”。从2007年开始,分期分批组织1000名左右国有、民营、股份制重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分赴欧洲、美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苏商队伍。

  ――打造海外回国人才创新创业的“绿色通道”。2008年,江苏全面实施“万名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每年组团赴欧洲、美洲、日本等地招聘高层次人才,每年举办“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江苏行”,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绿色通道”,重点引进拥有创新成果、通晓国际先进管理、善于运作科技资源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在涉及民生根本的关键环节以服务为先

  “当今社会已迈入信息时代,人事工作必须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束缚,大力打造‘阳光人事’,让群众成为真正的受惠者。”(――摘自江苏省人事厅2004年“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

  封闭产生隔膜,公开赢得理解。

  2003年,江苏省人事厅通过新闻媒体向外界明确了公开办事内容、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审批结果等“七公开八承诺”,奏响了江苏“阳光人事”的序曲。

  此后,江苏省人事厅先后编印了《政务办理手册》、《“阳光人事”政策问答》、《江苏省人事厅政务公开目录》,对人事行政决策和人事行政权力的运行作出明确规范,并发放到服务对象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

  公开只是第一步,要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类人才真正得到实惠,还必须打造人才人事服务的高效载体。

  2004年,江苏省人事厅推出了“三个一”标准化服务模式。

  “一站式服务”:删繁就简消除权力审批障碍。2006年,江苏省政府发文,要求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互设窗口,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对省内高校专科以上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应及时办理落户手续,实现无障碍就业。目前,江苏已在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开设了70多个“一站式”人才人事公益化服务平台,涉及人事计划、人才引进、工资福利退休、职称执业资格等30多项服务内容。

  “一单式服务”:三个“第一时间”实现阳光操作。2005年以来,通过“江苏人事”网站面向社会推行“一单式”电子政务服务,每年处理各类事项30000多件,办结率达100%。服务对象可体验到“三个第一时间”的服务:第一时间获取办理信息(如办理事项不能当场办结,可第一时间获得“人事服务单”,明确受理时间、人员、时限等信息);第一时间获悉办理结果(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话、互联网和免费手机短信查询办理结果);第一时间递交投诉情况(如超过办理时限,可直拨专人接听的投诉热线)。

  “一线式服务”:热点问题热线调解沟通。2004年以来,江苏省人事厅依托人事网站开通“网上直播室”,多次邀请领导和专家走进直播室,从法律、法规、政策的角度,在线回答网民提出的热点问题,并实现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图文直播”。平均每年有30多位人事厅(局)长、100多位工作人员,走进由省、市、县广播电台联办的“政风热线”节目或电视专栏,现场解答听众和观众疑问。

  权力运行需要尊重民意,同样需要融入民意。

  “服务于民,问计于民。”2004年以来,省人事厅处室以上负责人与40多位省内知名专家建立了“一对一”对话交流机制,聘请了30多名有广泛群众基础和代表性的特邀监督员,并在78家民营企业建立了联系点,凡涉及全省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法规政策,事先都要广泛听取和吸纳专家、特邀监督员和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让县级基层人事部门引领改革、主导创新成为必然

  “同步推进从行政管理领域‘低位退出’,从公共服务领域‘高位进入’,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人事工作机制。”(――摘自江苏人事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论坛主题演讲)

  200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行‘扩权强县’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如何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开发人才第一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成为加强县级基层人事部门建设的首要命题。

  2006年,江苏省人事厅出台《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省厅所有处以上领导干部、各市人事局负责人都建立了基层工作联系点,并将联系点延伸到13个省辖市和50多个县(市、区)人事部门,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实施分类指导、具体指导、面对面指导。

  2006年,搭建支持基层人事部门创新发展的工作载体。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等不同区域,逐步在各个县(区)设立省、市人才工作站、人才分市场和各类创新创业载体。

  2007年以来,江苏省人事厅两次组织省市人事部门联合调研组,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选部分县(市),围绕“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县级基层人事部门职能作用”等主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出台了促进县级人事部门职能作用发挥的指导性意见:

  ――县级人事部门要将工作职能从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同步推进从行政管理领域“低位退出”和从公共服务领域“高位进入”,进而实现社会化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县级人事部门要将工作重心从人事工作为主,转到人事与人才工作并重、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为主上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速人才资本积累,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人事工作机制,强势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在基层一线全面深入实施。

  ――拓展县级人事部门工作职能。分类指导,鼓励创新,依托县级人事部门积极履行人才引进、科技项目对接、农村人才评价等职能,优先试点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

  ――健全基层人事工作推进体系。按照苏南、苏中、苏北等不同区域,在县(区)设立各类人才工作站、人才分市场和创新创业载体。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联动,每年举办“全省人才人事服务月”、“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行动”等大型人才服务活动,最大限度满足基层需求。

  艰难的博弈:“四个解放”革命自我

  ●不当试金石,就当铺路石

  “只要能推动人才人事事业向前发展,人事部门甘为‘前车之鉴’。”(――摘自江苏省人事厅领导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感言)

  思想大解放,曾经使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江苏获益匪浅。

  在“华西模式”、“张家港精神”、“昆山道路”等耳熟能详的成功符号背后,“人才”,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子。

  人事部门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于这一命题,江苏省人事厅党组已经思考和探索良久。

  2004年,江苏人事系统组织了以“解放人才”为核心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公益性理念,率先组织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率先开展“人才特区”试点,率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资源大市场……

  可以说,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奋斗历程。只有思想大解放,才能促进事业大发展。

  很多时候,改革需要抽丝剥茧,但在必要的时候,更需要正本清源。江苏省人事厅党组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和制约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因素较多,集中表现在权力、职能、机制、理念四个方面。人事部门作为政府主管人才人事工作的部门,只有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价值观入手,在权力、职能、机制、理念等多方面大胆冲破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事业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江苏人事部门近年来不遗余力的探索成果,已经从实践层面验证了厅党组一班人追求变革的信念和决心。

  改革需要探索者,同样也需要敢于承担风险的试金石。2008年4月以来,江苏人事系统开展了一场以解放权力、解放职能、解放机制、解放自我为主题的“四个解放”主题实践活动,“四个解放”的全新理念,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解放权力: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淡化权力、归还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真正使人事部门的权力用于服务发展、维护民生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摘自2008年度全省人事局长学习座谈会主报告)

  权力是柄“双刃剑”。权力高度集中、滥用权力、权力运行不透明、权力部门利益化等现象,导致了少数政府部门把权力当成了部门利益,甚至诱发权力腐败……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注和期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明智的政府,必须充分尊重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必须敬畏民意的共鸣。正是民众的需要,催生了权力解放的必要。只有正确认识权力的两重性,通过制约和监督来确保“用权为公”,“还权于民”,便可以有效维持公共秩序、调配重组资源、协调利益纷争、实现公平正义。

  江苏人事厅党组在解放权力的道路上步伐是坚定的。他们提出,人事干部必须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走出权力私有化误区,认清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走出权力至尊化误区,淡化权力,强化责任;二是走出权力商品化误区,认清权力就是服务,不能把权力当作牟取私利的资本;三是走出权力庸俗化误区,认清行使权力的目的在于为经济服务、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

  近几年,江苏人事部门努力探索从决策、执行、监督层面,对政府部门的权力予以适当分解。如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时段、关键人员,在岗位设置上推行互不相容控制法,建立了特约监督员制度、联系专家制度等外部制约机制,实行程序制约;推出政务办理制度、行政审批意见、政务公开规定、人事职权目录和人事行政职权流程图,对重要职权行使推行同一角色AB制,实行交叉制约,促进了人事权力的规范运行。

  ●解放职能:部门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对垒

  “要克服职能失权、失威、失利、失绩、失位的思想,以更开放的视野、开明的心态、开阔的胸怀,重新审视并调整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摘自2008年度全省人事局长学习座谈会主报告)

  现阶段,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复杂,深层次矛盾显现,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住房、公平分配等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行使如何,成为实现公平正义、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治理的基础。

  而现实不容乐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途中,一些政府管理部门不时陷入困境:管制职能多,过时职能多,僵化职能多,导致流程复杂、手续烦琐、效率低下。民间戏言:少数政府部门“有利的争破头,无利的踢皮球,有责的躲着走,无责的抢着管”,许多职能没有从“管得宽、管得直、管得死”的复杂程序中解放出来。

  江苏人事部门提出,解放职能,关键在于强化社会效益、淡化部门利益,强化服务职能、淡化管理职能,切实解决好公共服务供给不及时、不同步、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他们针对目前在人才引进、培训、评价、就业、社会保障、薪酬待遇等服务工作中,人事部门与组织、劳动、教育等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职能交叉较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主动加强与社会各界、外省兄弟单位以及政府各有关部门的联系交流,力争实现互通有无,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江苏人事部门提出,人事工作职能必须从过去强调以行政手段和以服从为主,切实转变为以经济、法律手段和以服务为主,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近年来,江苏省人事厅在职能许可上,逐步向市、县人事部门下放该下放的审批权,扩大地方自主权,逐步实现市、县远程申报、网上办理,提高效能;在管理理念上,在人才规划、政策研究、工作协调、人才预警等职能方面,充分发挥调控作用、桥梁作用、激励作用;在职能保障上,坚持依法管理,加强政策研究,推进体系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强化法制元素,不断提高人事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

  ●解放机制:褪去人事工作的神秘面纱和封闭色彩

  “坚持开放的机制,才能突破框框,跳出禁区,打破人事工作的神秘性和封闭性,实现人事工作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开放式良性循环。”(――摘自2008年度全省人事局长学习座谈会主报告)

  “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古往今来,良好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到治国理政的法则,直接影响着政令法令的畅通。

  关于机制的调整和改革,历来就是政府部门伤筋动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江苏人事部门强调“解放机制”,的确有着非比寻常的勇气和胆识。厅党组提出,人才的发展程度,是判断机制解放程度的“金指标”。利民为本,正是“解放机制”的核心,也是人事部门的立业之本。

  改革的难度的确很大。不仅仅是人事部门,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对人才的管理和服务同样受困于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的限制,人才流动渠道未能真正打通,人才的能力与价值未能得到对等体现,人才成长的环境未能足够开放……

  只要是牵系民生的举措,都容易找到推进的突破口。很快,江苏实践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

  ――服从并服务于“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人事部门主动维护组织部门的牵头地位,当好配角、助手,不越位错位,更不空位缺位。

  ――突破部门壁垒,打破上下界限。加强与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协调合作,密切国家、省和市、县人事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大人才”、“大协作”理念渗透到与人才人事工作相关的诸多领域。

  ――呼唤更富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与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同步,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工资激励约束机制、经济欠发达地区调剂金机制、高收入群体工资收入调控机制,对一流人才提高岗位工资标准、建立特殊津贴制度、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使“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从必要成为必须。

  ●解放自我: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

  “解放思想,实质上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大变革。只有勇于实现自我变革,解放思想才能跳出窠臼、豁然开朗。”(――摘自2008年度全省人事局长学习座谈会主报告)

  自我,是思想解放的发动机,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个地区发展受困,绝不取决于资本或资源的匮乏,而是思想的僵化和保守;一个部门事业停滞,绝不取决于权力、职能和机制的弱化,而是来自传统、习惯和落后思想的阻挠。说到底,是人,是自我。

  厅党组提出:解放思想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解放自我。解放自我,就要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解放“旧我”,塑造“新我”,就要自己革自己的命。

  刷新思维模式――克服盲目乐观、故步自封、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把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作为思想解放的核心。

  调整价值取向――通过辩证的扬弃,使发展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科学”:从“经济至上”走向“以人为本”;从“追求规模”走向“追求质量”;从“经济效益”走向“公共利益”。

  转变行为方式――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管理服务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从“单项推进”向“统筹兼顾”转变;从“各自为政”向“整体联动”转变。

  整肃工作作风――2006年以来,江苏人事部门发起了以“有建树、有情义、有品味、有诚信、有魅力”为标准的做“五种类型”人事干部活动。人事干部抛掉高高在上、以我为主的理念羁绊,成为亲民利民、勤勉务实的代言人。

  走向公益化:让人才均等享受人事公共服务

  2003年初,江苏省人事厅党组开始深思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地方将人才市场当作“摇钱树”,赚“黑心钱”:一次人才集市摊位费要收2000多元,门票10多元一张,用人单位和人才闻而却步;有些民营性人才市场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擅自保管人才档案,甚至搞虚假招聘……

  人才市场,经过10多年创设、入轨、发展、成型,有几多辉煌,也积淀了诸多沉疴。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各类人才日益膨胀的服务需求,人才市场何去何从?

  ●从“办”到“管”,强化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功能

  “人才中介机构主要行使人才市场管理职能和人事人才公益性公共服务职能;人才市场彻底解除行政依附,专门从事市场化配置业务。”(――摘自江苏省人事厅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的经验介绍)

  随着经济多元化、人才社会化,各类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各类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社会要求人事部门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公平的政策环境、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呼声日益突出。

  然而,受制于城乡二元化分割、单位性质分割、所有制分割以及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和理念障碍,造成了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失衡。

  解除束缚,让人才市场奏响公益性序曲,成为必然。

  2003年10月,江苏省将“一套班子、四块牌子”的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和三大人才市场从机制、人员、职能等方面完全分离,将政府公共服务公益性职能授权给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授权给三大人才市场,把一些非公益性公共服务事项推向社会并实行市场化运作,构建出公益性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的雏形。

  人才人事公共服务的“江苏模式”,很快引起全国关注。近年来,江苏着手研究制定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服务标准,力争实现服务权益均等、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品质可信。

  从“办”到“管”,看似一小步,实则意义非凡。从此,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主要行使人才市场管理职能和人事人才公益性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彻底解除行政依附,专门从事市场化配置业务。

  公益性,逐渐成为政府所属人才人事服务机构的标志。

  在2007年度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年报上,有这样一组数字:目前,江苏共建成各类人才服务机构528家。政府所属人才人事服务机构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显现,90%以上的用人单位和求职人才进入政府所属人才市场进行双向选择,90%以上的流动人才通过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实现流动,90%以上就业的毕业生通过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实现就业。

  ●从“分”到“联”,“三类人力资源市场”率先合一

  “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包括政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三者要逐步实现市场贯通、资源贯通、服务贯通,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贯通、内外贯通的‘大市场体系’。这十分必要。”(――摘自《求是》杂志赵永贤署名文章《加快构建和完善公益性人才市场体系》)

  在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史志上,至少有“两个第一”是江苏首创。

  2004年10月开建的江苏省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县级集人才、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合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按照“政府调控、市场运作”的模式,全面实现了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统一。

  2007年运行的江苏省常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改变了过去人才、毕业生和劳动力三类市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发展受限的局面,是全国首个将三大市场进行真正贯通的地市级人力资源市场。

  其实,早在2005年,江苏省、市、县三级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就已基本实现纵向贯通,抱团联动。三级人才市场积极推进网络人才市场的互补互动互联,定期联合举行网上招聘活动和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活动。

  2006年,江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基本实现横向贯通,多次联办大型公益性人才招聘会,在场所、业务、活动安排、收费标准等方面实现统一标准。2007年,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互设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2007年,江苏省在美、加、澳、法、日等8个国家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开通网络视频面试系统,形成了人才市场内外贯通。全省共组织20多个团队,在海外组织50多场招聘会,洽谈海外人才15000多人,达成回国创业意向8000多人。

  ●从“收”到“免”,经济利益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必须坚持公益性方向,不能走企业市场化道路。在部门利益的天平上,政府必须‘削足适履’,主动退出市场竞争。”(――摘自赵永贤接受人民网“公共服务均等化”专访文章)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选择突破口。

  一方面,如果放下经济利益,解除行政依附的人才市场生存发展将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另一方面,建立在追求经济效益基础上的人才市场的繁荣,只能是挤占人才利益、牺牲政府形象的畸形繁荣。

  这是一场部门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尖锐PK。

  就在外界对此争论之际,江苏人事部门已悄然“转身”――

  2004年以来,江苏省人事厅不以营利为目的,不给人才市场任何经济指标,取消人才集市门票等多项收费,对主要公共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大幅下调,取消和减免收费项目10多个,每年回报社会超过500多万元。

  2005年,江苏省政府所属各类人才市场取消营利性毕业生招聘活动,面向毕业生的公益性招聘会免收各项费用,并出台政策严厉打击以招聘为名欺诈毕业生的行为。各级财政给予支持,将毕业生就业纳入统一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当年,江苏共举办10多场大型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毕业生一律免门票进场,费用全部由政府埋单。

  2006年,“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坚持走公益性发展道路”,写入江苏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省人事厅向外界表示,逐步取消所有涉及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收费项目,尽快实现开放型、全日制、公益性的服务体系。

  2006年以来,针对少数社会培训机构在公务员招录面试前打着“专家辅导”的幌子骗取考生高额培训费的问题,江苏省人事部门每年多次免费为应考者举办考前辅导培训班。

  2007年,江苏省政府规定,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6个月见习培训,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提供资助。

  2008年,江苏提出:力争用2~3年时间,建立起“职能明晰、基础齐全、标准统一、载体完备、服务均等”的人才人事公共服务体系……

  这一幕幕难忘的记录,映射出了江苏人事部门积极发展现代人才服务业,在公益性公共服务道路上不懈探索的历程。

责编:赵旋璇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