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 题:坚持走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编者按:从一个生态恶劣的贫困地区,到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这一成绩得益于发展方式的转变。鄂尔多斯市通过科学利用优越的资源条件,高起点引进和配置生产要素,全面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化的工业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出了生态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怪圈,摆脱了发展――关闭――再发展――再关闭的困扰。
鄂尔多斯市的做法和经验表明,资源富集地区要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观念,舍局部顾全局、舍眼前顾长远;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走出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调研组)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成就和特点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0.91亿元,比1978年翻了8番多,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达2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财政总收入200.8亿元,跃居全区首位。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由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正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崛起。2007年城市化率达到61%,全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立体化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截至2007年,全市淘汰企业近2000家,关闭小煤矿1000多座,煤炭产量由年产2679万吨增加到1.98亿吨。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
(五)坚持集成创新型发展,经济发展的后劲显著增强。引进建设了一批创新型的重大项目,创造了20多个世界和国内第一。先后与14家国内知名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六)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2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3元。
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做法
分析鄂尔多斯近30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其发展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
(一)在资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坚持保护资源、整合资源、集约资源,努力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环境损失最小化,积极探索资源消耗少、转化增值高、循环利用好的生产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转化利用。主要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开采,减少资源浪费;拉长产业链条,向资源的精深加工延伸,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综合利用;推进产业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二)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努力打造跨越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先进技术、先进企业的引进以及生产要素的集约高效组合,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主要是: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引进先进企业,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的跨越式聚集;推进集中发展,实现生产潜能的跨越式释放。
(三)在偏远的内陆地区,着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体系。在缺乏人才、技术、资金的条件下,着力推进改革开放,构筑环境“洼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实现最优化的配置。主要是:变革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土地草场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集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退出;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领域和范围。
(四)在生态脆弱地区,开拓创新环境优化保护和有效利用模式。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转移农牧业人口、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的改善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有效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创造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是:实施收缩转移、禁牧休牧轮牧;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林沙等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
(五)在民族地区,努力探索多元和谐的文化发展模式。立足创新,把地区、民族特色与大众需求结合起来,把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整合、包装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努力开发一批时代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品牌,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主要是:将文化作为巨大的旅游资源,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将文化作为品牌工程,推进城市与文化的融合;将文化作为提升地区形象的重要抓手,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将文化作为朝阳产业,积极支持文化精品创作。
(六)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机制。坚持体制创新和行为规范,完善利益激励、补偿和约束机制,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使人们追求利益的过程成为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利益引导机制。主要是:形成促进生态改善、农牧民增收、企业发展相统一的利益共生机制;建立健全引导产业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正确的投资导向机制;立足以人为本,建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机制。
主要经验和今后设想
鄂尔多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经验是:
(一)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市委和市政府通过召开读书会、讨论会等形式,立足实际、尊重规律,统一思想、制定决策,形成符合地区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思路与决策部署。
(二)坚持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与结合当地实际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环节。把地区发展放在全国全区发展大局之中,把贯彻中央精神转化为地区发展的机遇,找准服从宏观调控与发挥自身优势的结合点,找准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加快地方发展的着力点,利用西部大开发、节能减排等宏观政策,顺势而为,加快发展。
(三)坚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与发挥后发优势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以优势资源吸引优势企业,让优势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以优聚优,集优发展”。从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和企业家队伍,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平台。
(四)坚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推进党的建设相统一。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在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党的全面建设,形成了一个团结实干、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扎实肯干的干部队伍,成为落实科学发展、引领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责编:樊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