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和丰富经验

 

CCTV.com  2008年10月15日 08: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经典中国?辉煌30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

  ●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而且构筑了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体制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取得的丰富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九个坚持”。对于这些宝贵经验,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变革道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在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大改革大开放推动下,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构筑了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持续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体制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改革前“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公有制经济仍然保持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性行业和支柱产业中国有经济仍居于支配地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并对经济快速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等发挥着愈益明显的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实现转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基本实现了由国家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换。这对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经过改革,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30年来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极大激发了企业活力,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新型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打破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实现简政放权,发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计划、投资、财税、金融、外汇、价格等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构建。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元化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各类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不断推进。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市场定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收入分配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重视处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建立并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普遍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重要进展。

  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经济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

  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由于对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才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而实行改革开放,正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行改革开放,对原来僵化、缺乏活力的旧体制进行全面变革,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把改革作为我国的第二次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样,开放也是为了发展。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我们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不断解放思想,鼓励大胆探索和实践。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始终是解放思想的过程、理论创新的过程、实践创新的过程。30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以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推进改革开放大突破,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两个凡是”僵化思想的束缚,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打破了片面理解姓“社”姓“资”的思维模式,极大推进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和发展,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市场取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标志。30年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前进的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专门规划和部署。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系列重大决定,使我国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不断前进和深入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改革不在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就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和完善起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始终着眼于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着眼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推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着眼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着眼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推进计划、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着眼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着眼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改革和建设。这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不仅有利于巩固改革开放成果,而且为今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今后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仍然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坚持渐进式改革方略,有领导分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是渐进式改革方略的形象表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改革实践中的东西,“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实行渐进式改革方略,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也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科学运用。这不仅是因为改革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通过渐进式改革可以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以利于推进更大的改革,而且在于渐进式改革可以避免社会出现大的震动,可以使人民得到看得见的利益和好处,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强大动力支持。30年来渐进式改革的成功,表现在多个方面和领域。例如,改革先从农村起步,再逐步向城市推进;价格改革先在一段时间内实行“双轨制”,再逐步并轨实行市场价格;对外开放也是先在东南沿海一带开放,由经济特区先行试验,再推向全国,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践证明,我国采取渐进式改革方略是十分必要、完全正确的。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我国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包括推进科技、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是我国整个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各项改革继续健康推进的重要保证。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做到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也是改革。改革需要开放的推动,开放需要改革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践证明,哪些地方开放得早、改革同开放结合得好,那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就大、发展就快;哪些地方改革不断深化、制度有所创新,那里的对外开放就搞得好。30年来,我们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不断扩大开放,以开放带动改革。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原有体制的弊端愈益显露出来,迫切要求加快改革。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和吸收外资不断增加,直接推动政府调节经济方式、政企关系、企业治理结构、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促进商品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创造越来越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坚持牢牢把握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党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以稳定为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离开发展,改革就失去了意义。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改革,为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保障。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必须坚持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才能始终把握大局,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改革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始终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进行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0年来,我们党坚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推进改革开放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等等。所有这些,有力地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魏礼群/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编:汪蛟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