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新华网酒泉9月26日电 题:从飞天梦想到太空漫步――回眸中国探索太空历程
记者徐壮志、李宣良
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中国航天员第3次飞向太空。在这次飞行中,他们将进行出舱活动,首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宇宙空间。
公元1076年那个明月高悬的秋夜,当宋代大诗人苏轼把酒问青天时,是否会想到,932年之后的这个夜晚,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
从5年前的金秋杨利伟造访太空,到今年同一个季节,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携手飞天,中国人不仅把飞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还把目光投向了更为深远的宇宙空间……
流传千古的梦想
在距离中国航天第一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几百公里的大漠深处,敦煌莫高窟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来这里,不仅能欣赏壁画上飞天女神的婀娜身姿和曼妙舞态,还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亘古不灭的飞天梦想。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远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传说,诉说着对于太空的向往。
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奇文《天问》中,诗人屈原一口气提出了174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人物历史无不涉及。屈原对于天的追问,寄予着一个民族的丰富想像。
梦想,能够产生难以估量的力量。500多年前,还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与统治欧洲1000多年的“地心说”艰难争斗的同一时代,明朝的万户――一位试图飞出天外的幻想家,已成了人类第一位飞天的真正实践者。
美国学者基姆1945年在其著作《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中这样描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火箭飞行尝试: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大火箭――中国人发明的一种以火药作燃料的兵器。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命仆人点燃火箭……
万户的生命,最终殒落在了点燃火箭后的巨响中。多年后,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山”。
遗憾的是,诞生了“人类航天始祖”的中华民族,未能为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也未能成为现代航天事业的先驱。然而,梦想却深深地植根在了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力量使桂花树永远砍不倒呢?”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正是小时候的幻想,使他深深爱上了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