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北京八达岭长城游览区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同胞下半旗志哀。 新华社记者 刘浦泉摄
新华网成都7月11日电 题:灾难,挡不住奋进的脚步――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两个月之际
“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陈二厚、张先国
汉旺广场的塔钟,永远定格在5月12日14时28分;
北川县城废墟上的挂钟,仍在“嘀嗒嘀嗒”走个不停。
时间没有停滞!震后两个月,灾区处处可见从头再来、重建家园的坚毅身影。
生命大救援,闪耀着生命至上、不屈不挠的人性光辉;
灾后大重建,贯穿着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发展主线。
为了灾区的美好明天,我们万众一心。
重建决策“路线图”――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生动写照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震后仅半个月,政治局就作出了加快恢复重建的部署。
就在前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北廊坊考察过渡房生产情况。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灾区调研受灾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月来,中央领导到灾区现场和生产一线“穿梭办公”。来自基层的呼声建议,凝聚成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
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一项项重大决策及时作出。
22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一项项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措施果断发布。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这是中华民族面对巨灾的宣言。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是责任政府冷静理性的抉择。
“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个尊重”是放眼长远的打算,更是标本兼治的策略。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
这是一项庄严的承诺,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恢复重建,法制“领路”――
震后14天,国务院法制办接到紧急任务:为灾后恢复重建立法。“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开始立法规制。”熬了15个不眠之夜的起草小组成员王振江说。
历史将会铭记这部特殊的条例。6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部针对一个地方震后恢复重建的行政法规。
一部“汶川条例”,九章八十条,从过渡安置到重建规划,清晰界定了政府的任务和责任。
一部“汶川条例”,彰显法治力量,体现人文关怀,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王振江说:“灾后现场清理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这样的细节,温总理都有过明确指示。”
制度动员,合力支援――
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6天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印发,吹响了恢复重建的“集结号”。
“一省帮一重灾县”,19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助18个四川受灾县市和甘肃、陕西两省受灾严重地区。
“辽宁有44个县,安县就是第45个县,我们一定要把重建安县当成自己的事干好!”辽宁省有关领导如是说。
“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山东承诺三年支援北川重建100亿元。
正如海外媒体所说,中国制度体系显示了强大的赈灾“动员能力”。“这是迄今为止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在庆祝建党87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总结提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短短24个字,彰显了民族精神的升华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两个月来,党和人民正是靠着这一伟大精神,赢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阶段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