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题:救人是天!――四川地震伤员大救治纪实
新华社记者周婷玉、吴晶、顾瑞珍
5月12日14时28分,天府之国,山崩地陷。一场8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短短80秒,数十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
救人是天!
“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震后1小时,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到震区,传遍全国。
进军汶川、挺进北川……四川医务人员紧急行动,各地救援队伍向灾区集结,与时间赛跑,与伤病抗争,与死神展开激烈的生命抢夺战。
急救:白色照亮生命的希望
“担架!抬病人!手术!”从地震发生的那刻起,医疗卫生战线就在这样此起彼伏的急喊声中,开始了这条大通道上生命之火的接棒。
12日下午3时多,四川省卫生厅组建的第一支应急医疗队赶赴汶川受阻,得知北川灾情后,当即向北川挺进。急救车队队长王永茂一路拉开警报狂奔,路边山上的碎石砸在车上“劈啪”作响。“当时就想着能早一分钟到就能多救一条命。”
13日零时30分第一支医疗队在北川开始火速救援。
白色,照亮了废墟,也成为伤员眼中的希望之光。13日清晨6时20分,当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医疗队赶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时,医院的楼道、广场已到处摆满了浑身血迹的受伤群众。来不及作片刻休整,医疗队全力投入了救治工作。
“伤员实在太多了,每天还在源源不断地送来。”医疗队队长、西南医院副院长郭继卫告诉记者,一名从绵竹送来的伤员在废墟中被掩埋30多小时后,送到医疗队时由于颅内血肿已经深度昏迷。手术中,患者心脏三度停跳,但大家始终没有放弃抢救,在经过长达3小时的紧张救治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同一天,都江堰第二医院。一位正在救治伤员的医生被问起家人的情况,眼眶含泪――儿子,还埋在废墟下,生死不明。他忍着悲伤,坚守岗位,“我是医务人员,救人要紧。”
17日19时29分。1名在废墟中生存了5天的幸存者被送到第二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由于几天没有正常饮食,加上多处受伤,他已处于休克早期,急需实施综合手术。但病人血压偏低,心率偏高。是就地救治,还是转送绵阳?这时已经是晚上,根据预报当晚有雷雨及余震,并可能有泥石流发生,转送路途遥远,途中安全无法保证。
“就地抢救!”队长钟海忠当机立断。无影灯下,大家分工有序、分秒必争;手术室外,心内科医师已做好术后的循环管理准备,护士长安排好了术后重症护理。2小时后手术圆满结束。
天灾无法避免,救治绝不放弃!巴蜀大地处处都是白衣战士争分夺秒,忘死救生。“截!不截就没命了!家属不在,你签字!有问题我负责!”21日晚9时许,解放军第452医院院长张聪冲着电话那端的骨科主任姚一民命令道。手术台上,一名刚从震区送来的幸存者的断臂已坏死变黑,正等待手术。
由于天气的影响,运送重伤员的直升机架次一度减少,而聚集在映秀镇的重伤员却越来越多。“不能眼睁睁看着伤员在我们眼前失去生命!”从广东赶来的医生王小丹,将自己的被子盖到伤员身上,把仅有的一瓶矿泉水放到伤员身边。
生命高于一切。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十几万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地从废墟里抢救生命,数万名医务工作者火速开赴抗震救灾一线,参与抢救生命的接力。10多天来,全国医疗卫生战线的救援人员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驰援四川,打响了一场与死神抗争的战斗。
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地震灾难发生以来,共有14万多医务人员进入四川灾区一线参与紧急救援,四川全省各医院共收治灾区伤员约36万人次,医疗救治队伍已经覆盖到灾区每个县乡。
转运: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
医院病人超员、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如何保障伤员的救治质量?看着医院满地的伤员,来自北京各大医院的专家心急如焚。
15日晚,专家们围坐一起,讨论提高灾区伤员救治质量、降低死残率的计策和良方。“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不仅要延续生命,而且要让生命健全。”
痛在你身,急在我心。17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提出:要全力开展有序、有效的救治,保护伤员生命安全;统筹周边省、市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重庆腾出5000张床位、陕西交来申请、云南递上请战书……为灾区伤员的生命安全,为四川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高举双手,向受灾同胞敞开胸怀。
17日,重庆市卫生局55辆救护车从绵阳接走59名病情较重的伤员;
18日,43辆大巴车和近百辆救护车满载着伤员满载着爱由绵阳驶向重庆;
19日,首列转送伤员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20日,首趟运送伤员“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接受治疗;
……
一场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活动,一场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在全国迅速展开,成为灾后救治工作的又一壮举。
截至29日,四川灾区已累计转送伤员8678人。卫生部决定,将转送地震伤员的总数由原计划的8000人调整为10000人,接收地为20个省区市。
“每过一辆救护车就能听到一阵掌声,我永远忘不了进入绵阳时路边群众的眼神。”北京急救中心的万立东说,“他们感觉到亲人有救了。”
北京支援绵阳的73辆急救车17日运抵成都,途中,急救专家组就已讨论出转运方案:全部伤员分三类,伤势较轻和生活能自理的,先转运;在绵阳做过手术3天以上、还需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的,随后转运;受重伤和生命体征不稳定、转运容易出危险的,放在病情平稳后考虑。
“有一点原则不能变,要确保病人在转运中的安全。”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说。
东航航班上,每位伤员手腕上都绑着一根蓝色的腕带,上面写着病人姓名、病床号、病情等资料,这是华西医院的护士医生们连夜赶出来的,以避免伤员转移走后出现差错。
机舱的座椅拆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细心的机务人员还用绳索将担架的四个角固定,防止飞机颠簸时弄痛伤员们的伤口;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并用专业卡锁锁住,以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飞机、列车上的急救设备配备齐全,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点滴用心透出对伤员的守护和关爱,一切都是为了伤员的生命安全。
××,女,74岁,右锁骨骨折,腰12压缩性骨折……26日早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秦建芬护士的手机屏幕一直闪个不停,短短半个小时,38条短信争先恐后地出现。为了高效地接收伤员入院,赴川迎接伤员的护士以短信的方式向后方提供伤员的基本信息。
减速,再减速;稳点,再稳点……为了不让伤员受颠簸,救护车司机尽量控制车速,从绵阳到重庆,原本不到5个小时的车程,走了7个多小时。
慢点!稳住!28日18时05分,北京西客站迎来首批91名灾区伤员。身着印有“北京急救中心”荧光字样的工作人员双手举过头,从列车窗口接过一副副担架,转身将病人抬进等候在站台上的一百辆救护车,送往北京老年医院接受免费的治疗与康复。此刻,老年医院的三个爱心病区和医务人员已在列队等待。
静候:爱心呵护生命重新绽放
北川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刘旭和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起在等待奇迹--由于腿部神经严重感染、断裂,从被转运入院的那一刻起,她就在截肢的危险边缘挣扎。
每天,医生都会静静走入这间单人病房,用棉条轻轻吸走刘旭伤口溢出的脓液。2个小时的换药过程,医生辛勤的汗水和刘旭感动的泪水,总会交替出现。
这是医院在多次会诊后,为保住刘旭的伤腿所做的奋力一搏。“只要有1%的可能,我们都要努力。”重庆市三院党委书记刘毅说。
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各大医院内,在专门收治地震灾区伤员的“爱心病房”,大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在全情投入这场救治同胞的“爱心接力”。
四川江油市惯山镇繁荣村53岁的彭仁洪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来到云南昆明石林天奇医院后,护士杨明莹悄悄地把他当成自己的重点看护对象。从喂饭到换药,从排便到聊天,杨明莹静静地关注彭仁洪的一举一动。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病房近200米长的走廊里,一夜间出现了50多张病床。得知医院要接收灾区伤员,病人们主动腾出了病房。
“早日康复”--这是全国同胞对地震伤员的祝福,凝结着13亿中国人血脉相连的真情。然而,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特大灾害,伤者需要修复的不仅是伤残的身体,更是创伤的心灵。
在每一间接收伤员的“爱心病房”,崭新的病床、被褥和针对伤员日常生活习惯配制的饭菜,都在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热心市民送来的鲜花水果、志愿者专业细致的心理疏导,都让伤员逐渐摆脱灾后的恐惧。
“我是被解放军绑在身上,从光溜溜的铁索上一步一步挪着背过了河……”在苏州市立医院,每说起这段难忘经历,来自四川都江堰天马镇的王桂学都难抑热泪。每到此时,护士虞建明都会悄悄递上一张纸巾、一杯水,默默地陪在他的身边。
“他们需要倾诉,需要安静。”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虞建明牢记这条灾后伤员心理康复的原则。全院近百名护士都在接收伤员前及时补充了心理护理知识。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黎乐群说,接收伤员的爱心病房已从手术高峰期逐渐进入病人康复期,病人正在进入机能和心理的康复过程中。
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传递着无尽的关爱;每一次无言的注视,都送来了满心的温暖--这些正是家园尽毁、亲人离散的伤员最急切需要的。
住进广东佛山市中医院以来,什邡洛水中学受伤的高一学生黄代强已经逐渐摆脱了因为落课而焦虑的心理。佛山四中专门为他在医院开设了临时课堂,由指定教师为他补习。
这个少年的信心和希望也在安定中重新被唤起。黄代强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治好手伤,加入到佛山的同学们中。“我的手能写字以后,第一个就要写‘感谢’。”
责编: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