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今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就会议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本台记者柴静也去了现场,看看她给大家带回什么样观察?
中央台记者 柴静:在中国的立法史上,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过去五年这样,让普通的公民以如此之规模、如此直接的成为立法的参与者。民主立法一直是人大过去五年工作的一个亮点,那么我们今天在人大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希望能够了解的是中国立法机构变化的动力来自哪里。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姜恩柱:在立法工作中,每年我们都选择一两部重要的法律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其中物权法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就业促进法草案等都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面提出的大量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劳动合同法是一部规范劳动关系,关系民生的重要法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部法律非常重视。草案经过一审后将草案全文公布,公开征求意见,收到社会各方面的意 见将近有20万件。
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的近20万件意见中,有一封山东青年孙东的来信。由于视力存在障碍,孙东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信,用的都是盲文。除了《劳动合同法》外,他还针对《物权法》《就业促进法》等多部法律草案提出立法建议。对于孙东的来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的李援主任印象非常深刻。
记者:你们得找专人来翻译,你们真的会为了一个盲人的信件花这么大的气力吗?你们怎么处理啊?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 李援:我们就把它转到残联,跟他们联系,让他们翻译,翻译成咱们的文字,把盲文翻译过来。
记者:所以征求意见的时候收到这样的信是什么感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 李援很特殊啊,说明人民群众对我们对我们这个立法工作都非常关心,非常关注。
记者:那你们通过媒体把这个群众来信全文公布,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援:能够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来信确确实实是到了我们法工委了,而且自己的来信在立法过程中也起了作用,第三个看到普通群众的水平也不低嘛。
今天我们联系到了正在浙江宁波打工的孙东。
柴静:孙东你好,你是怎么知道人大在向社会公众征求立法意见的?
孙东:你好。我有时候听新闻的习惯,早晨起来我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广播里面,报纸和摘要里面听到了法律草案向全国公布,征求民众的意见。我就对这个东西比较感兴趣。
柴静:你知道可能很多人觉得说立法是立法机关的事,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你是怎么想的?
孙东: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所以说,制定一部高质量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法律是关系到我们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想看一看,写一写,我想看看这个法律草案。
柴静:你知道吗,这次我们去人大法工委的时候,李援主任特别把你的信找出来给我们看,而且他说你的信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孙东:我感到非常高兴,也感谢全国人大法工委的官员和专家对我做的这一点点小事的肯定,我会一如既往地参与立法,谢谢你。
正是像孙东这样,通过传统信件和现代网络等多种渠道提出立法建议的个人或单位,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甚至一些外国驻华代表机构也提交了立法意见书。
记者:您之前想过会有这么多的征求意见吗?
李援:这个我们没有想到,这部法律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是收到意见最多的一次。收到这么多意见,当然了,我们的工作量是增加了很多,但是我们也感到这部法律确确实实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我们其中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是,通过这次《劳动合同法》的征求意见,真正听到了基层的普通的劳动者对立法的直接的意见。
记者:您为什么这么说?
李援:我们这次做了个统计,19万条意见,大概有65%左右是基层劳动者的意见。
记者:你们能每个真的处理吗?
A:对,这个是大家会有这种想法,我们现在对这种意见的处理办法呢,采取了一个工作流程,这个流程是这样。有专人分兵把口,分兵把口,就是看媒体的大概有四位同志,专门看我们人大网的来的意见,因为所有意见都集中在这儿,是个主渠道,还有两位同志呢是看信,另外呢还有同志去注意观察浏览其它的主要媒体网站的这些意见。
记者:提供意见的大家还有一种担心,说我信件到了,您看了,但是最终决定这个立法的是立法委员会,这么多信,他们能看得过来,他们能了解到实际的情况吗?
李援:等到立法工作征求意见结束之后,我们对网上的意见进行了一个量化的统计、分析,搞了一个调研报告。然后呢对所有的意见进行了整理归类,搞了一个《劳动合同法》意见百条的资料,把这个报告和资料在2006年12月《劳动合同法》提请常委会二次审议的时候,作为常委会的参阅资料,发到会上供所有参加会议的常务委员?在审议这部法律的时候的参考,所以每位劳动者提出的意见,可以说他对这个立法都发挥了他的自己的作用。
中央台记者 柴静:五年来全国人大还创下了很多纪录,个人所得税调整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八次审议物权法草案创下了国家立法机关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但是这样大规模直接地向公众公开立法,这也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多的争议,甚至是反对的声音会出现,那么全国人大是如何面对的呢?
记者:您知道,既然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就一定会有不同的声音,会有反对的意见,你们怎么去面对这种反对的声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 李援:我们作为立法机关实际上是希望能够听到不同的意见,只有你听到的意见的范围更广泛,你听到的意见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同意见,也有相同意见,这时候对你的立法才最有帮助,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恐怕不会立出好法。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十个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当中,有五个都问到了与民主立法相关的问题。
记者:你们向社会公开征求很多意见,你担心这种争议会影响到立法吗?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姜恩柱
我们欢迎大家提意见,这样使我们的立法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视频连线――[柴静两会观察]中央台记者柴静
接下来我们依然连线柴静,听听她在今天的采访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连线问题:
1、一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征集到了将近20万条立法建议,这说明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非常高。那么,你在采访中有没有了解到,这些来自民间的建议水平怎么样?对立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2、我们也注意到,除了用常规的写信、电话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之外,还有很多人是采用了网上留言和电子邮件的方式,据你的观察,这是不是意味着网络也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包括政府部门搜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呢?
3、在立法过程中征求民意,这是我们国家在民主建设方面迈出的一大步。那么,据你的观察,重视民意、尊重民意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呢?
责编: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