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朝闻天下):
人民日报――面对互联网,我们准备好了吗
先来看人民日报今天人民时评的文章说的是:互联时代对小学生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新学期开始,香港、广州的一些中小学已经主动开班会,跟学生一起探讨“艳照门”事件。调查显示,在香港,约四成中小学生接触过艳照,而在广州中小学中,这个数字还要高。
其实,网上不适合未成年的内容远不止此。
现实情况如此严峻,既有的教育经验却显得如此捉襟见肘,大多数人在孩子面前触及“艳照门”话题时,比自己当年上生理卫生课时的表现强不了多少。尽管有学校准备主动跟学生开展探讨,但更多的老师还是非常犹豫。
怎么办?文章说到一点,学习互联网社会的生存之道,认认真真地思考,勤勤恳恳地学习,还要老老实实地承担。
工人日报――有感于“连烧饭的和门卫都去教科学课”
还是说的基础教育,工人日报今天的这篇文章说到的是科学教育。
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什么都教不好的老师就被派去教科学”,甚至“连烧饭的和门卫都去教科学课”。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说:我们几亿孩子将来的科学素质,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文章说,其实师资紧缺的背后,是教育界对科学教育的漠视,是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挤压。倘若“一考定终身”的现状得不到根本改变,要让科学课受重视,恐怕很难。
光明日报――对京剧进课堂应多些理解和宽容
光明日报今天报道了几位京剧名家的呼吁:对京剧进课堂应多些理解和宽容。
新华每日电讯――京剧进课堂:会否遭遇“消化不良”?
教育部近日规定了“京剧进课堂”新规。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提出了质疑:京剧进课堂:会否遭遇“消化不良”?同时面临的问题还有,“师资关”咋过?“样板戏”唱段是否背离时代?地方戏要不要进课堂?
除了京剧外,中国还有许多优秀剧种:如粗犷豪放的秦腔,激越高亢的河北梆子等。仅仅京剧进课堂,是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化的传承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建立在兴趣和生活实践需求上的文化传承才有生命力。
人民日报――品读当代大学生心灵密码
再来关注大学教育,人民日报今天的这篇报道通过复旦大学一份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课题报告,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密码进行了一番解读:
十分关注个人发展,学习存在一定功利化倾向。九成学生树立了人生理想,学生优先考虑理想追求的次序是:家庭、国家利益、事业、个人自由、信仰和爱情。以及有超过九成学生表示,学分制给分情况会影响自己对课程的选择。
渴望读里空间又期望与人交流,追求个性又有从中心理。
处理和表达感情的方式更为张扬,高度认同劳动与奉献等优良传统。绝大多数学生憧憬在23岁之后、30岁之前步入婚姻。
责编: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