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会上向新闻媒体解读2008中央一号文件。 会上说,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在"一号文件"中部署"三农"工作,五个"一号文件"都突出强调了一个核心,就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基础建设又是农业的基础, 需要坚持不懈地下大气力夯实夯牢。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这既是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那么,农业基础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又有着怎样的现实含义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河北省石家庄市东佐村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这个村有3000多人口,近4000亩耕地,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像绝大多数农村一样,这里的基础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教育、医疗、文化等几个方面,大体可以归结为农村和农业两大类。尽管这几年,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东佐的基础薄弱问题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比如村小学到今年才刚刚完成危房改造。
东佐村村支书张敏杰:一共大小连地面是7次,应该7次的投入,总投资下来是30多万。
东佐去年因为城区建设征地的补偿款,才有了收入把已经走了30多年的村路用水泥改造硬化了,与此相应,农业生产也基本还在依靠六七十年代建设起的农业基础设施。
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目前东佐60多个灌溉机井的深度平均达到30米,由于渠道都是露天的土垄沟,蒸发渗漏严重,农民浇一亩地用的时间和成本这几年就翻了一倍。考虑到东佐是亩产小麦和玉米都在1000斤以上的重要产粮区,当地政府正抓紧铺设防渗管道,节水改造。
东佐村是全国60多万个村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病险水库占三分之一,一半以上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3万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为此,从2004年以来,伴随着5个一号文件,中央财政支农投入从每年15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200亿元,今年投入问题又被放到文件的第一条,按照财政支农投入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中央财政支农投入增幅将超过1000亿元。但由于农村范围广、需要投入的多,真正用于基础建设的资金并不充足,像东佐去年争取到的上级各种基础建设投入也就4、5万元,多数投入还得依靠村集体自己解决。
记者:这是东佐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就在一年前这个合同的数量还只有16份,现在已经增加到66份,这是东佐采取的一项新举措,通过清理过去不合理使用的集体资产,重新发包,这50多个项目就为东佐一年增加收入6、7万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过去东佐一年的集体收入就7、8万元,只够修200米左右的街道。但现在即便是加上这6、7万收入,相比与投入的实际需要来看,依然有很大差距。
东佐村会计张文行:干部工资六万多,职工工资,固定用工、长期用工和短期用工这个得五六万,清运垃圾至少得六七万,清扫垃圾有个二三万。
由于集体收入只能维持村里的人头费用,基础设施建设多数是无从着落,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去年以来,粮食、猪肉等大宗农产品供需偏紧,更加突现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今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基础,提出加大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继续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支持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等方面的建设,加强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人民日报社论认为, 2008年的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送给九亿农民的一份新春贺礼。中央至所以送出这份贺礼, 是基于政府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阶段有一个清醒地判断,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要解决这此矛盾和问题,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建立农业长效机制才是根本出路。
责编: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