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360度):刚刚过去的2007年,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胡锦涛主席的2008新年致辞当中,改善民生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国家在2007年出台并实施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那么,这些举措实施之后,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又碰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呢?从今天开始,360度将推出《民生调查》系列节目,为您揭示在民生领域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今天我们先来关注教育问题。2007年,在教育方面有一项重大的举措,中央财政安排了"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全国所有公办学校近1.5亿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按理说,这项好政策应该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追捧,但在河北省易县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银河小学学生:老师好,老师好。
记者:你看我们到这里每个孩子都会亲切地叫你一声老师好。
记者:看到谁要叫老师好啊?
在2007年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校园里这样热闹的场面是包括银河小学在内的13所易县民办中小学没有料到的,因为按照两免一补政策,就读公办学校的学生最多可以享受免除学杂费、书本费和住宿费补贴,加起来有150元左右,而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不仅不享受这些,还要交纳各种学习费用一年近2000元,显然,民办学校在招生方面并不具备优势,可招生结果却出人意料。
记者:今年学生人数,我是指新招的学生,多了呢,还是少了呢?
易县民办宏岳初级中学校长 刘彦彬:多了。
记者:多了多少?
易县民办宏岳初级中学校长 刘彦彬:每年都在递增,今年多了得有四五十人。
易县民办蓝天小学校长 杨波:今年生源更多了。
记者:多了多少啊?
杨波:今年咱们的学生人数啊突破1100人。学校可以说是招生情况爆满。
从1996年易县创办第一所民办学校至今,易县民办教育已经覆盖从幼儿园到职业高中各个阶段,学校遍及一半乡镇,在校生人数超过16000人,相当于公办学校在校人数的1/4,而且这个比例还在继续增加。
记者现场:在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的情况下,招生人数不减反增,几乎是我们走进每个民办学校得到的答案,像上黄蒿村这个不大的小村庄,他们自己有自己非常好的公办小学,但是这里已经有十六七个孩子到私立小学去读书,这是为什么呢?
易县上黄蒿村 村民 杨坡:好几里地,一个村,你像我们这儿厂子上班啊都早,大街上车水马龙,早晨一块走,你就根本不放心孩子。他也不是说这公办学校不好,不是这么回事,你不放心,你毕竟是没人管。你上学没人管,放学了还没人管。
易县上黄蒿村 村民 张丽英:七八岁的小孩吧,一早一晚送了去上学,特别冷,孩子还得送,像我们这一般还得上班,也没有时间送他们,照顾他们。
记者:晚上还得接回来?
易县上黄蒿村 村民 张丽英:晚上接,中午都回来,特别不方便,像这冬天也冷,下雪路也滑。
公办学校不办住宿是家长们转而投奔民办学校的重要原因,像当前多数农村地区一样,由于农业税减免和两免一补的实施,县乡财政供养教师办教育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易县也加快学校布局的调整压缩,小学从515所撤并到了178所,中学从 37所撤并到了29所,多数农村孩子,特别是有超过一半家长还是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面临着上学路途遥远回家没人管护的困难,于是民办学校全部兴办寄宿,以此吸引生源。
责编: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