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点20分,在抽水泵的作用下,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徐徐上浮,比前日又上浮出近2米。新华社图片
-新快报特派阳江记者 陈琦钿 黄琼 许力夫
实习生 林梅芳/文
-新快报特派阳江记者 李小萌/图
专家根据考古发掘出的首饰等物大胆推测
目前,在“南海Ⅰ号”的前期文物打捞中,并没有发现古人骸骨。之前有专家推断:船上的船员在发生沉船过程中,已经逃生了。所以古船应该“只有货,没有人”,至于那些船员是否能最终脱险,就不得而知了。
而昨日,包括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在内的不少专家,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从最新的考古挖掘来看,“南海Ⅰ号”除出土了大量陶瓷等生活用品外,还有大量的首饰,如鎏金手镯,鎏金手链等,“这么多随身携带的饰品,不能排除船舱内存有尸骨的可能性”,“即便是逃难,也不太可能会把饰品拿下来,放在船上”,目前专家们觉得很大可能是这些饰品原本就戴在主人身上,主人死后,经历800年的海水冲刷,再加上尸骨腐烂等原因,这些饰品才自动脱落、移位、流散。
甚至有专家还大胆提出:从目前古船出土的6000多件文物的完整性来看,船舱内不但可能有尸骨,而且还可能有完整的全尸。
记者了解到,考古专家在前期的试挖掘中,发现了有很多“洋味”十足的文物,如其中一些“喇叭口”大瓷碗,其式样在国内从未见过,却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显示都是专门为国外客户制作的。
考古学家据此估计,该船上的部分商品是当时国内厂家根据国外市场要求,特别加工制作的。目前“南海Ⅰ号”考古可以初步证明,早在千年之前,“来样加工”这一国际商业合作及贸易形式就在中国出现了。
出水过程保证古船无损
现场总指挥吴建成:我有百分百的信心
装着“南海Ⅰ号”的沉箱昨日整体浮出水面后,密封在沉箱里的古船并没有露出真容,古船在沉箱里是否保持完好?不断有人质疑:用庞然大物“华天龙”把“南海Ⅰ号”从水里捞出来,然后再把它移到博物馆,这一路的折腾,难道就不会对古船和船上文物造成破坏?对此,众多媒体在出水仪式上围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项目总指挥吴建成“问个不休”。
吴建成介绍,从21日起吊到22日沉箱完全露出水面,“华天龙”起吊“南海Ⅰ号”的整个过程一直比较平稳,没有发生任何震荡或歪斜。“南海Ⅰ号”露出水面1.5米后,工程人员立刻对沉箱的顶部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古船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而沉箱里的海水、泥沙也没有外泄,真正做到了保持古船所在环境的“原生态”。
吴建成说,从下沉井、穿底梁到起吊出水,打捞“南海Ⅰ号”的各个环节都以不损害古船为前提,如下沉井原本可以选择比较快捷和有保证的震动下压,但为了避免对古船造成损害,打捞部门最后选择了分阶段静压的方式,保证下压过程中不对“南海Ⅰ号”周边的泥土造成挤压。而钢制的沉箱也可以保证“南海Ⅰ号”不受海浪的冲击。
吴建成进一步解释说:“首先,钢筋与古木船保持了1米的安全距离。古船本身被泥土包围着,懂工程的人都知道,水下泥土是可以压缩的,因为泥土有水分。压力一来,水分就排出去了,体积会缩小。所以钢筋井网下罩住古船过程中,我们特别对其周边泥土进行了力学分析,并进行定位桩承载力等计算,完全可以保证沉箱下压时对文物不会发生任何的挤压作用。”
“而且在‘南海Ⅰ号’从临时码头移到‘水晶宫’途中,我们采用了气囊拉移法,而不是预先安装钢轨的方法,主要也是因为气囊比钢轨温柔得多,对包裹在沉箱中的‘南海Ⅰ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吴建成说,在古船打捞后,工作人员已对船身做了体检,没发现任何变化。
“整体打捞对文物不造成影响,你的把握有多大?”对于记者的追问,吴建成冷静回答:“百分之百!”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