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CCTV.com  2007年12月20日 18:01  来源:中国网  

    邹东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一卷成果发布会现在开始。社科院陈佳贵副院长在百忙中出席这次会议,让我们表示欢迎。这本书是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中心主任牛凤瑞同志主持发起和编写的,牛凤瑞主任长期主持城市研究,参与了这篇著作的编写。2007-12-20 14:30:51

    邹东涛:《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上的一个品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绕不开的必然之道,是推进农村人口非农村化的目标的重要核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在21世纪推进世界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的力量,第一是美国的高科技,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在近20多年来快速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抓住这个机遇,编写城市发展报告,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热潮中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因此,今天举办这次发布会。现在,我们先请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同志代表社科院致辞!

    2007-12-20 14:33:24

    陈佳贵:

    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由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一卷蓝皮书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今天出版发布。对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各位专家和媒体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发展进入了中期阶段。前不久,我组织一个课题组对中国工业化的现状进行了测评,也是一个蓝皮书。根据我们的测评,到2005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到了中期的后半阶段,得分是50分,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很快,中部和西部发展还很慢。

    大家知道,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展,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所以,组织撰写一本《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次是第一本,以后每一年出版一部,围绕城市科学发展的主题,通过对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居住设施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总结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对我国城市贯彻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现状进行评估。因此,我认为出版这样一部蓝皮书是具有理论的价值,也有现实的意义。2007-12-20 14:39:50

    陈佳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城市化的进展在快速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后,应该说在加速发展。城市发展的水平从1980年的19%,提高到2005年的43%,提高了24个百分点,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差不多每年城市化的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了43.9%。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刚才讲,我们过去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了测评,结果也证实我国在2018年前后可能基本实现工业化,与国家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判断基本是一致的。

    到那个时候,城市化水平也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预计可以达到60%左右,至少超过50%。城市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是几亿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根本改变。城市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而且也关系到信息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的科学发展蕴含着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方式,是关系到我们中国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大问题。

    因此,我希望《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的编撰和出版发行,不仅对推动城市理论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引导城市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实现低成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谢谢大家!2007-12-20 14:42:06

    邹东涛:

    感谢陈院长的讲话。现在请《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主要撰稿者之一,单菁箐博士介绍成果报告情况。2007-12-20 14:45:19

    单菁菁:

    先生们、女士们下午好。我现在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环境研究中心对《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一卷的总报告部分,总报告叫“中国发展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这个报告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城市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当代城市不仅是人居中心、产业中心、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而且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心。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虽然只有43.9%,但2/3以上的GDP产自于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千分之3.4,但居住了1/3以上的全国人口,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地域,城市的科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

    我想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在以往城市发展的的题目中大多分为经济、社会、环境几部分,但是我们认为城市不同与农村等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就是城市集结了大量人力劳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本书分为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同时总结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实践经验。2007-12-20 14:45:43

    单菁菁:

    第二部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评价。

    对于城市科学发展水平评价国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多是针对具体城市,立足于国家层面对整个城市体系进行考量,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其城市科学发展体系具有规模大、变量多、关系结构复杂的特点,而不同城市又因为其规模等级不同,所处地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职能分工不同,很难用一套指标对所有城市进行统一考量。 二是因为设计复杂、指标众多,理论完美的指标体系。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往往由于数据搜集成本过达而缺乏普遍推广意义,无法完成对城市科学发展状况的及时评估。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加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现有统计框架基础上定量考量和及时监测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和能力,对于指导城市科学发展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2007-12-20 14:50:05

    单菁菁:

    第二是建立城市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城市科学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追求的是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前提,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能力建设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支撑。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中国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上述的理论相对应,分成三个一级指标,包括发展水平指数、协调度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针对上述目标我们有不同的分类,比如协调指数分为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和发展协调,在三级指标是具体的变量。在我们测评的目标城市中,我们进行了分组,根据不同组别城市的具体特征和指标可能性设计了具体的变量。而且在指标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采用结果指标,而非过程指标,这是我们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2007-12-20 14:55:02

    单菁菁:

    评价结果如下,这是中国地级以上大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结果,是前15位的一些城市发展的发展水平指数和综合能力指数。这是中国地级以上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的结果,也是前15个城市。我想介绍一下,我们这次评价的城市,我国现在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地级以上县级市有287座,根据研究我们市区人口100万为界线,将其分为大城市113座、中小城市173座,除拉萨之外全部纳入研究范围。同时根据资料又选取了133座县级城市作为第三组研究对象,以上是三组419座城市作为这次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评价样本。这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结果,这是县级城市科学发展的结果。

    结论一: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三大都市密集区是中国目前大城市发育最成熟的区域,其城市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匹配度较高,科学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它们互相的匹配度和近似度非常高。在综合排名前20位大城市中,有17所城市来自东部城市,占总数的60%。

    结论二: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的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地区间发展相对均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度指数,包括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普遍较高,其中山东、河北、广东、江浙等地的中小城市发育最好,科学发展水平较高。2007-12-20 14:56:58

    单菁菁:

    结论三:浙江、江苏、山东是中国县级建制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城市科学发展指数较高的地区。良好的支撑能力是促进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和保障。这种支撑能力不仅来自于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更来自于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强大的科技研发转换能力。举个例子,像浙江、江苏、山东都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最多的地区。

    结论四: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各省城市总体科学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城市的总体指出又略高于西部地区,呈东高西低的状态。

    结论五:从区域城市科学发展综合指数来看,东部城市无论在发展水平上,还是在发展的协调度和后续支撑力上都处于较好状态,正在进入优化发展阶段。而相当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部地区则显得发展不足。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强化发展,而西部城市则应该在快速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的能力建设。这也是与我国“十一五”提出的建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设想是一致的。2007-12-20 14:59:45

    单菁菁:

    需要说明的是:

    1、本课题是尝试量化评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水平的一种理论性探索,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本研究仍需要复杂实践和不断改进。

    2、本研究所得出的城市科学发展能力指数,仅用于评价各城市科学发展的相对能力,而非绝对指标,不同城市组织建的科学发展能力指数不具可比性。

    3、不包含下辖县和县级市的市辖区数据,目的是为了避免在进行县级市研究时的重复计量。但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研究结果与我们经济判断间的误差。2007-12-20 15:01:34

    单菁菁:

    第三部分,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第一,就是国际局势正在产生明显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大背景,来自国际社会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个问题是生态环境局部恶化。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目前单位GDP能耗以及废水、废弃物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国家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生态环境局部恶化,增加了十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的压力。

    第三,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2001―2005年中国工业废水排放增加了19.98%,工业废气排放增加了67.22%。2005年全国污废水排放总量767亿吨,其中2/3未经处理直接排出水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06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达到二级标准的只占44.2%。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压力正在持续加大。

    第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越脆弱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越低,据统计,宁夏、贵州、青海、甘肃等省万元GDP五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3.4倍,而干旱缺水的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单位产值耗水量也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第五,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中国居民城市收入差距不仅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而且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77:1扩大到2005年的3.22:1。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成为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严重问题。

    2007-12-20 15:03:07
单菁菁:

    第四部分,十一五期间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首先的特点是强调协调发展。十五期间,中国城市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三农社会和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各城市在十一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强化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目标。

    第二个特点,突触可持续发展。各城市在十五计划中重点集中在经济增长、投资、吸引外资等领域,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为目标。而十一五规划则针对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现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对目标和重点进行了调整。重点在以下方面:一是增加生态环境指标,二是突出生态环境目标的强制性,三是弱化某些经济增量指标,四是增加反映社会协调发展和公平指标。

    2007-12-20 15:06:24
单菁菁:

    第五部分,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1、规划先行,加大实施保障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确保规划先行。要明确界定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加强规划之间的协调和配置,明确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强化规划延续性和保障实施。

    2、大城市率先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要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松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过渡限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情况是反面发展的,很多大城市制定各种限制,包括在十一五的目标。突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中等城市成长为大城市。我们的完稿在十七大之前,十七大的精神包括鼓励大城市发展,其实与我们报告的结论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3、推动生产型企业向园区集中,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引导产业园区合理扩张,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和容纳能力,统筹城市与园区发展,实施鼓励企业入园的政策措施。

    4、确保节能减排规划落到实处。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专项规划,推动节能减排规划进入立法程序,并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全面加强节能减排社会宣传工作,提倡绿色、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

    5、加快技术进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在全面加快技术进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形成合理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盲目增长,促进经济向低碳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清洁生产。

    6、扩大就业,化解贫困。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经济实体,增加就业机会。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再就业培训绩效,鼓励再就业。

    7、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建设和谐城市。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全民民主意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这是我们报告主体的框架内容,谢谢大家。

    2007-12-20 15:07:26
邹东涛:

    感谢单菁箐博士系统而精炼地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下面我们请国家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2007-12-20 15:09:06
陈为邦:

    陈院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发布会。参加这次会议,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这本书我前天拿到了,也学习了一下,我觉得是一本很好的书。由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城市发展蓝皮书》,我感觉是我们科学研究很有分量的成果。而且刚才我问陈院长是不是将来不断的出这种书,一年一本或者两年一本,因为我觉得中国太需要这本书了。首先,我觉得这本书体现了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来观察中国的城市,认识中国的城市,这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要力求这么去做。

    2007-12-20 15:09:30
陈为邦:

    第二,这本书是有理论、有实践的书。这本书的理论刚才研究课题的同志汇报了一些内容,首先我觉得对城市化的问题谈的比较深。要讲中国对于城市的总体认识,我们应该历史性地简要回顾。实际上中国对于城市发展问题是经过很曲折的过程,我们很长时间,上世纪后五十年,我们在很长时间对城市化的问题没有认识。我记得在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日本学者,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他的文章题目是《中国在走非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最初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太同意,因为我是在建设系统做城市规划,我们很早就在研究这些,我们觉得中国是在做城市化,他们为什么说我们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得到大量材料和反思历史以后,我觉得他的看法也没错。因为事实上,我们在很长时期是既要搞工业化,又要搞现代化,但是又不愿意农民进城,愿意千方百计把他们留在农村。等到这个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央正式提出了要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我觉得这是历史的转型,是我们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各种经验教训认识到我们必须城市化。

    2007-12-20 15:10:49
陈为邦:

    这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五化并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几个方面,而且是在总体战略里面提出来的。我们全国的研究城市的会议,五十多年了就开过三次,第一次是1962年,第二次是196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为什么?三年自然灾害,因为城市要首当其冲,怎么办,城市要复苏,就业怎么搞,规划怎么搞。第三次是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国家要拨乱反正,李先念同志亲自主持召开这个会。农业、农村的会开了多少次?年年都有,每年中央都要开农村会议,当然很重要,当然很必须,这是没有问题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解决三农问题是不行的。过去总是把这两个问题分隔,过去把城市看成工业问题。

    现在不一样,中央提出城镇化以后,我们各界都在研究。社会科学院,牛凤瑞主任今天能够出这样的成果,表明我们国家对城市的研究是我们所得到的认识。所以第一篇写的很有分量。不是说会开少了就不重视,中央对城市也很重视。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如果它不解决的话,三农问题也解决不了。你把那么多农民留在农村,农民不能少起来,农村就富不起来,人均产出就是那么多,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当然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城市就业岗位有那么多吗,农民进城怎么办,怎么解决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这里都涉及到了。

    2007-12-20 15:13:22
陈为邦:

    城市化不仅仅是建设规划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的历史变动的过程。这个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次报告还是有一定深入的,而且讲的简明扼要。因为现在城市化问题讨论的很多,这本报告有针对性,而且提出了现实的问题,现在中央重视城市化以后,我们怎么做城市的总体研究。比如减灾防灾问题,各方面谈了很多,水灾、人为灾害、火灾、爆炸,一直谈到“911”恐怖袭击等等,但是没有人谈到城市,没有说成是是我们防灾减灾的中心,大家想想SARS最麻烦的时候是在大城市,现在我们要持续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可持续的发展,首先要把城市问题解决了。

    我们发展的中心在城市,我们的矛盾中心也在城市。我们的发展首先通过城市发展,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竞争的主要基地。但是这又是一个矛盾。所以我们研究城市问题是全局性的,是大的战略。这次的报告是有水平的。

    2007-12-20 15:15:42
陈为邦:

    第三点,尝试做了量化的分析。这种尝试是很有价值的,可以继续深入下去。因为总得有一个说法,因为城市不是一个大系统,而是一个巨系统,我们要抽出若干指标很难,但是我们要尝试去做,要力求通过反复的研究把一些主要的指标抓住。所以我觉得这个很有价值。

    第四点,抓住了一些主要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协调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管理体制问题,这些都抓住了,都是我们当前城市发展要面对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现在我们城市发展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是人均资源短缺。你去问市长,他们面对什么问题?城市发展这么快,我的水不够了,土地不够了,能源不够了,但是城市又要发展,怎么办?中央提出来,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在湖北、武汉跟湖南都在实行两型的规划试点,就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点。这些都是很有针对性的。

    再一个,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又要加快发展,所以城市发展的模式会发生变化。这个报告里面已经涉及到了当前最敏感,同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就是很难能可贵的。

    最后一点,有若干的实例。除了表面的分析,我们还有实际的例子,这里有10个城市的实践。所以这本书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本书不是很厚,量不是很大,但是它是有分量的,是有水平的。所以,我要对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我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心这本书。我希望每年都能出这本书。到明年2008年,我们要开奥运会了,但是2008年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第30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30年,我们改革30年后回头看一看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怎么样呢,我们中国城市的改革和发展有什么历史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今后30年的发展,我看这些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研究。所以,我也对牛主任他们的班子寄予厚望,我希望明年看到更加精彩的城市报告。谢谢各位!

    2007-12-20 15:17:19
邹东涛:

    陈为邦同志真是不愧为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对于城市建设非常了解,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同志讲话。

    2007-12-20 15:20:49
连玉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非常高兴和荣幸能够参加《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果的发布会。我要感谢牛老师对我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最新的研究成果。我想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我想说,我拿到《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这本书大概一个星期,我比较认真地看了几遍,但是我觉得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看。我看过以后,我的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我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一部来源于一流研究机构、一流研究专家、高水准、权威性的研究报告。我觉得正像这本书在封底所写到的几句话,“这些研究人员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的最高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我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尽管书的背后写的这句话很有报告性,但是我对这本报告有这样一个了解。

    第三层意思,刚才我讲到这本书是高水准、权威性,这本书的高水准、权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我想谈个人一些具体的体会。我把这本书的高水准和权威性概括成四句话,我把它叫“1234”。这本研究报告,它专注了一个主题,突出了两条主线,关注了三大改革,总结了四种模式。整个书提出的城市发展导向,我觉得这是它最核心的内容。

    2007-12-20 15:21:33
连玉明:

    这本书专注了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刚才单博士也讲到了总报告,就是把科学发展作为既是报告的主题,同时又是中国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主题。尽管这个报告在十七大之前,但是它和十七大提出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十七大的贯彻落实,中国城市未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来解决中国城市面临的所有挑战和问题。我觉得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科学发展的主题上,这个研究报告不同于其他报告的突出特征是,它采用了对城市综合分析的方法,我把它总结为四定综合法,在报告中既用定性的分析,也有定位的分析,还有定量的分析,更重要的还有定测的分析。所以,用定性、定位、质量和定测的综合方面方法,来总结中国科学的城市发展,这具有重大意义。

    刚才,陈老师讲中国的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准确的定位。只有用科学的、综合的分析方法,才可以做到。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这一章里,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而且是重大的主题。比如说对城市发展以大带小,以城带乡,比如说对社会建设发展的优先问题,比如说政府的转型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十分重大的问题。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这本书抓住了主题。

    2007-12-20 15:25:14
连玉明:

    第二,我把它概括为突出两条主线。这个报告第一条主线是环境保护,第二条主线是资源节约。它把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这两条主线作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撑,我觉得这是很重大的问题。大家知道,改革开放29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的动力是什么,是我们国家资源和环境付出的过大代价。今后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型,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实际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科学发展的两条主线就是环保和资源节约。所以他们专门用两章讲这个问题,一章专门讲环境保护,另外一章讲资源节约。所以这两条主线非常明确,这也是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三,这个报告关注了三大改革,尤其是关注了城市非常重要的三大改革。第一大改革,就是关注了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它以城市贫困、农民工、失业再就业三大问题为重点,提出了以民生为核心,来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概念趋向,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问题。我再展开讲,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就是关注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也是非常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城市发展到今天,大家知道如果形象的比喻,就叫“一片繁荣、弱不惊风”,地上一片繁荣,地下弱不惊风,因为我们城市化的进程远远超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因此在这本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核心的改革趋向,尤其是提出了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建立上,要实现城市的交通优先,防灾减灾的管理优先,土地利用的管理优先。第三个改革,是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提出了建立以服务型政府为核心,从管制性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本报告特别提出了要发挥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发挥作用这样改革的趋向,这是十分重大的。所以它关注了三大改革。

    2007-12-20 15:27:25
连玉明:

    第四点体会,这本书总结了四种模式,实际是总结了城市发展在未来发展中的模式,而这四种模式采用了案例的方法进行解剖。虽然有10个城市,但是归纳起来是4个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模式。我也算是研究城市问题的工作者,我们很关注城市发展的价格导向,在宜居的发展模式里面,比如它提到了日照、章丘的模式,尽管案例在表述上可能还需要深化,但是我觉得透过这个案例本身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若干模式,主要是宜居。第二种模式叫节约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是资源环境的节约,比如像铜陵、柳州、湘潭,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的城市。第三种模式是文明城市的发展模式,像哈尔滨,它在探讨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如何推动经济文明。第四种模式是和谐城市发展,像太仓、成都。通过这些城市案例的解读,实际它解释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架构趋向,就是要将宜居、节约、文明、和谐这样一个模式作为方向发展。

    还有一点我想强调,在总结这四种模式里面,这个报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选取了二线城市作为对象,而没有选取一线的大城市。这样对二线城市的选择,对中国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我感到,这本报告无论对于农村还是城市,可能还需要精心的消化。我总觉得一个报告的影响力,它真正的价值除了凝聚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的读者,包括它的实践者进一步的按照自己的实践进行解读,这个可能比报告本身更重要。

    我就讲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批评,谢谢!

    2007-12-20 15:30:27
邹东涛:

    大家都知道,北京市是世界上最美丽、最豪华的城市之一。作为北京市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院长连玉明同志,我想肯定为北京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刚才他的发言也说出了他对北京市的发展感想。我们下面请这本书的第一主编牛凤瑞教授发言。

    2007-12-20 15:33:37
牛凤瑞: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同志,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发布会,也非常感谢陈院长、陈总、连院长对我们这本书一贯的鼓励和指导,非常感谢他们对城市中心工作的一贯支持。下面,我就中国城市化与科学发展的主题做一个发言。

    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流。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3.9%,比2000年增加了7.68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28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是超前吗,是冒进吗?都不是。2006年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的产业非农化率已经达到88.3%,就业非农化率已经达到57.4%,比我们的43.9%要高十几个百分点,甚至几十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进程远远低于工业化提供的可能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城市拥挤、环境污染、年复一年的春运高峰等并不是中国城市化超前、冒进的表现,而是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结果。城市化中存在的违法占地、圈地、囤地、浪费土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导致群体事件等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查处,与城市化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合理的城市化用地是更集约用地,合理的城市化用地增量并不构成对中国农业安全的威胁,恰恰相反,它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之间理论上存在着一个后者大于前者的置换关系。

    2007-12-20 15:34:08
牛凤瑞:

    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结构大变动的过程。大规模农民进城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包括刚才陈总讲的就业的压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农业就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和平均素质的下降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支付的成本。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供给约束、环境容量不足、贫困和就业、阶层分化、公共安全、城乡差距等等是城市化的风险,但没有城市化支撑的中国现代化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城市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而且城市化之弊是可以随着制度创新和技术的进步逐步得到缓解或者根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正是基于对这一客观规律的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城市的本质是大规模的高度聚集,是以空间换时间。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人均财富不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市化为社会要素整体的高效率配置提供空间平台,有利于解决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这一当代中国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城市化支撑的工业化将支付极高的分散化成本,没有健康的城市化支撑的新型工业化是不可想象的。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等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而这一切要以企业的相对集中布局为重要前提。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才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是主体,因为城市是科研中心、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心。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教育中心功能。

    2007-12-20 15:36:44
牛凤瑞:

    中国目前相对落后的农村,较大的城乡差距,固然与长期分割的二元结构有关,但更深层的根源还在于城市的相对不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还不够强大。城市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农产品才能变现,农业才能增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大量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城市化。城市的强大是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一个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大国现代化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城市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心,而且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体。

    城市化将根本改变中国多数人以土地为生的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提供重要的前提,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规模化需求,从而提高治理污染的效率。城市拥有较高的公共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享受同等的生活消费水平,在城市比在农村更节约。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城市是战略高地,是桥头堡,是主阵地。中国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而不是农业社会的和谐。城市有更深度的社会分工、更快的技术进步、更多的服务业需求、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因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加快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等等要以城市化为载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现阶段低成本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也是指证兴国的第一要义,积极稳妥的推进健康的城市化,是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7-12-20 15:38:19
牛凤瑞: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城市化水平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面临的问题矛盾和内外条件也日益复杂、突出和多变。未来几十年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1500平方公里左右的国土将转变为城市用地。2013年前后,中国将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化的发展、演变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由于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内外部环境等的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速度、空间形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风险,以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也会有很大不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分析中国各地不同的城市化特征和城市发展路径,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于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007-12-20 15:38:53
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城市中心编撰的《城市发展报告》,力求通过对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其对中国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某些导向性作用。欢迎各界对本书的批评。本书在编撰体例、资料信息收集、评价指标取舍、评价客观性等方面的不足,将在今后每年一本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逐步得到改进。

    我们期望,不辜负各位在座的媒体和专家对我们的期望。谢谢诸位!

    2007-12-20 15:39:27
邹东涛: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出版是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的规模不断扩张基础上,一本新的报告,我们应该感谢牛凤瑞主任带领全中心的同志对这本书作出的贡献。我作为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总编辑,从这本书的立项到选稿都有几次参与,我是这本书的第三读者。第一读者是作者本身,第二读者是责任编辑,我是第三读者。

    2007-12-20 15:42:17
邹东涛:

    这本书看了之后,我觉得写的质量上乘,有品位、有风格、有内容、有思想。但是,因为这本书一般来说我也不能全看完,电子版可以看,我跟郭峰说里面有好多错字,比如里面的涿州市,里面全是潮州市。刚才牛主任高度强调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意义,这本书出版以后面临一个牛主任下一本书讲什么的问题,下面的出版不能太晚,现在立即着手就是下一本书,下一本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这本书的体例是著作体例,在现在我们所出版的100多种皮书中,就我自己所掌握的著作体例目前还是唯一一版,其他的蓝皮书,没有要求各章节的体系完全跟著作一样。国外不叫皮书,叫年度报告,这本书既然要每年出一本书,功夫可不简单。第二本书怎么做,就要有新内容、新思想、新结构。我们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是第一本,但是与城市相关的书可不是第一本,还有一本《城市竞争力报告》,它做第一本好做,第二、第三本做起来很多时间都套进这本书里面,全国的数字报告,要分析数字、做测验,而且要选主题,这些做起来很不简单。

    所以这本书既然开辟出来了,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既然做起来了,我们期望这个中心在下一本书做得更有特色,做得更好。这本书的出版既是中心的品牌,也是出版社的品牌,让我共同打造这本皮书。城市发展问题是中国的重大事件。

    2007-12-20 15:42:59
陈为邦:

    前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听中心教授汇报城市发展报告,胡锦涛同志亲自问问题,说明中央最高领导重视城市化。

    2007-12-20 15:50:13
邹东涛:

    我在出版社工作三年多时间,全国跑的城市不下50个,今年跑了好几个小城市,城市发展我感到非常自豪,但是有阻碍。到县一级城市,包括这一级城市发展情况相当好。国外的城市我也看了不少。一个县城占多少地,包括内蒙古的一些城市人口不多,但广场很大,广场占地面积太大。地方小政府的办公楼很大,办公室的面积比北京的部长办公室面积还大。所以这个怎么对待,中央三令五申,一边出文件,一边盖的更豪华了。所以更重要的问题,这本书对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的研究做得很深刻。

    同时,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这里面有一系列的分析。所以,城市蓝皮书不仅仅是一本书,这本很薄,但里面涉及的问题很重,涉及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这次我们对中心的工作表示感谢,同时出版社的压力很大,我们一定要把书出的更好,我们希望这本书每年都有一个专题,我希望有机会多参加专题研讨会。

    今天来了许多的专家和中心的同志,还来了很多高层的专家,还有好多新闻记者,作为主办单位―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各位媒体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尤其不要忘了出版社内部的编辑很辛苦。

    谢谢大家!

    2007-12-20 15:50:37
牛凤瑞:

    感谢邹社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我们争取不辜负各位领导、学者、朋友对我们的期望。首先我们作为作者,要感谢出版社给咱们的支持,特别是两个操办者,谢谢她们。谢谢各位!

    2007-12-20 15:52:43

责编:李星池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