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个农业大省发展观的嬗变
新华网武汉12月6日电(记者田建军 徐永春)初冬时节,一望无垠的江 汉平原,阡陌纵横,湖泊密布,但见田间地头,依稀最后一抹棉白尚未褪尽,油菜已处处吐出新绿。
又是一个丰收年。地处江汉平原的农业大省湖北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粮食总产达457亿斤,增产15亿斤,连续第四年实现增产,创下了新纪录。农民收入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人均增幅最高的一年,人均近4000元。
从谷贱伤农到增产增收,从负担沉重到支农惠农,从农民外出打工到纷纷回流,近5年来,曾经深受“三农”问题困扰的湖北省通过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走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了农业发展的跨越,由此完成了一个农业大省发展观的成功嬗变。
多予少取 让农民增收
“湖广熟,天下足”。位于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腹地、长江北岸的监利县,是湖北有名的产粮大县,1990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万吨。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使监利这样的粮食大县陷入了粮食生产越多、效益越低的怪圈,农民负担沉重,一度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疾呼,成为全国“三农”问题的焦点,是湖北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因农而兴,又为农所困。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之后,农业大省湖北开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出路。
2002年,湖北省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减少农业税;2003年,湖北又在全国率先推行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5年,这个省进一步取消农业税,并相继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
改革破茧。以“多予少取”为特征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稳步推进,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农业活力,为破除湖北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突破。
监利县棋盘乡角湖村村民李开明老人感慨地说:“原来种粮是种得多亏得多,现在种粮不但不上交,国家还给补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一亩水稻最多能挣320元,而每亩生产成本约167元,加上上缴农业税、屠宰税、特产税、三提五统和其他费用,每亩平均支出357元,不算投工投劳,净亏37元;现在种一亩地收多少得多少,扣除开支,加上补贴,每亩净收入超过500元。
负担轻了,土地俏了,弃田外出的农民纷纷回乡种地,曾经荒芜的荆楚大地又呈现出勃勃生机。2004年起,湖北省一举扭转粮食下滑局面,连续4年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家模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使基层干部群众很受鼓舞,为我们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坚持搞好农业生产,依靠发展农业致富增添了信心。
以工促农 让农业增效
在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稻花香集团的玉米浆饮料包装车间一派繁忙,工人们正在对刚下线的产品紧张地进行检测、包装。
董事长蔡宏柱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湖北稻花香集团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公司实现产值16.12亿元,转化粮食15万多吨,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农业增收4000多万元。
水稻、油菜、水产、棉花、茶叶……近年来,订单农业的蓬勃兴起,带动了湖北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涌现出了“稻花香”“福娃”“国宝桥米”“德炎”等一批农业精品名牌,形成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喜局面。
湖北省农业厅厅长陈柏槐说,近年来,湖北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变化和特征是,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走以工促农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一度被视为发展包袱的湖北农业,开始摆脱单一的农产品种植模式,逐渐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产业链不断拉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成为这个省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七大以后,围绕“十一五”湖北农业发展目标,湖北省进一步提出了“用现代思维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支撑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以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区。
城乡统筹 让农村变美
一位渔民在荷丛中采摘莲蓬(8月31日摄)。湖北洪湖曾因物产丰饶、风光秀美而美名远扬。最近10多年间,洪湖遭遇了人为污染,70%的水面因围网养殖而遭吞噬,水质恶化。2005年,洪湖开始拆围治污。两年来洪湖整体水质由原来的四至劣五类上升到二至三类。各种野生荷花、水草等又自然生长起来,候鸟也成群迁回。洪湖水面重现连天碧荷、百鸟翔集的迷人风姿。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洪湖是湖北的第一大淡水湖,前些年,由于过度发展网箱养鱼,富营养化严重,再加上各种污染等,生态急剧恶化,洪湖一度成为死湖、臭湖,在洪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2005年起,洪湖市通过人工投放鱼苗、封湖蓄禁、人工植草等措施,使洪湖生态迅速恢复,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重现了当年“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
谈起洪湖的变化,洪湖市菜坛渔场的渔民沈运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过去洪湖水发黑、发臭,住在湖边没水喝,下湖时带的都是买的桶装水。那时家家户户搞网箱养鱼,湖里基本上没有野生鱼可捕了,水质也很差,200亩水面养鱼一年只能收入1万多元。现在围网拆了,水变清了,野生鱼也多起来了,两个人一天最多可捕上200多斤鱼,收入翻了一倍多;另外,洪湖美了,游客也多了,一年还能多挣1万多元旅游收入,以前真是想也不敢想!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正在逐渐把这个州打造成为“全国第一生态州”,新农村建设和茶叶经济呈现良好的协调发展势头。近年来,这个州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已累计建沼气池145万口,比2002年增长54.25%,农村环境大变样。而种环保茶、种“有机茶”,提高了茶叶附加值,既让茶农增收,又实现了茶产业增效。
恩施市市委书记谭文骄说,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恩施州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正是新农村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湖北省坚持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思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过去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工作的重点,正在持续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多予少取”,坚持“以工促农”,坚持“城乡统筹”,沐浴着十七大的春风,科学发展的理念已为今日的湖北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继续引领着这个农业大省迈向新起点,迎接新跨越。
责编:朱真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