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五年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过去,这样的规划只是环保部门的一个部级文件。刚刚发布的我国环保“十一五”规划说,预算的底线是:环保投入要超过GDP的1.35%。
这个规划以国务院第37号文件的名义发布,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今天说,它再次提醒地方政府,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我国政府对老百姓的郑重承诺,硬着头皮也得完成,不能失信于民。
规划描述,到2010年,除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要比2005年消减10%以外,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的比例要降低4个百分点,控制在22%以下,而三类水的比例要提高两个百分点;在空气质量方面,二级天数超过292天的城市要超过75%。
饮水安全是头等问题
在这份8万字的规划中,把保障城乡人民饮水安全列为首要任务。周生贤介绍说,环保部门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2008年年底前实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
中国环境规划院的专家说,把饮水安全列为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只是简单的字句,但背后包含一系列环保重大行动。比如,要关闭水源保护区内所有的排污口,还要建立饮用水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当污染事故发生时能作出应急处理。另外,为了让老百姓对所饮用的水放心,环保部门还将每年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并及时公布水环境状况。
事实上,去年以来,饮用水源的监管已经成为环保部门实施环境执法的关键词。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环保部门曾出动执法人员12.6万人次,对1万多个饮用水源地及各取水点进行检查,查处违法企业1903个,88名责任人由于对饮水问题监管不到位受到处理。
环保投入要超过GDP的1.35%
中国环境规划院院长邹首民说,2010年我国环境质量要实现改善,就得投入大笔资金,“十一五”环保规划测算的底线是,环保投入必须超过GDP的1.35%。而上个五年计划,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刚刚超过1%。
专家们算的账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污染的治理资金需要6400亿元,大气治理需要6000亿元。这样的巨资从哪儿来?规划说,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各拿一部分。重点流域治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环境改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拿钱,中央政府再区别支持。企业的污染治理费用由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
邹首民介绍,“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征收排污费750亿元,用于污染治理,以补助或者贴息方式,吸引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积极支持环境保护项目。
环境监管能力首次被提及
一些基层环保局的设备甚至连中学的实验室都不如,有的地方发生污染事故后,环保执法人员只能靠鼻子去闻……周生贤曾多次用这个例子表达他对基层环保部门执法难的震惊。
今天,环保总局副局长周建说,“十一五”规划力图改变这样的局面,首次提及要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包括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按照规划的安排,我国将建成国家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网络及指挥中心,各省、市要建立相应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国家、省、市以及流域分别配备水、气环境突发事故应急监测车及仪器设备,重点海港和内河港口配备应急监测船。
每半年公布一次成绩单
“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对环保成绩不及格者,没有硬约束。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说,在编制“十一五”环保规划时,专家们特意设计将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减排的成绩单,要不断地给地方政府敲边鼓。
此次规划还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划出了范围。比如,环保总局要加强对全国环境保护的评估、规划、宏观调控和指导监督,加快建立大区督察派出机构,协调跨界污染,查处突出的环境违法问题。而地方政府则是区域环境质量的责任者,必须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记者 刘世昕)
责编:王玉西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