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10年来香港在“变与不变”中历经的种种考验,变”。本期节目请来了两位大学校长一同对话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
专题:CCTV-4《香港?香港》特别节目
CCTV.com消息(今日关注6月28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
香港大学
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10年来香港在“变与不变”中历经的种种考验,充分展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以及十年来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及与内地紧密联系的现实,真诚面对面、共话香江情”――《今日关注》4集特别节目《对话新香港》,邀请两地知名人士,讨论香港的“变”与“不变”。
本期节目请来了两位大学校长,分别是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一同对话两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详细内容:
孙宝印(北京演播室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对话新香港》特别节目,今天我们对话的内容是内地与香港高教育方面的交流,今天继续采用卫星连线的方式连通我们在香港的演播室。首先介绍北京演播室,北京演播室的嘉宾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校长许智宏先生,许先生,您好。
许智宏:你好。
孙宝印:另外,香港方面的嘉宾我们有请香港亚视的主持人李彤来做介绍。李彤,你好。
李彤(香港演播室主持人):你好。今天在香港演播室这边,我们请来了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长朱经武先生,朱校长,欢迎您来到我们的节目。
朱经武(香港科技大学校长):你好,谢谢。
孙宝印:好,在我们开始正式讨论之前,话题既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我们先回顾一下,在2006年高等教育热络到什么程度,有一个短片。
2006年,香港在内地招生的八所大学,扩大了其在内地招生的规模,总招生人数超过了1300名,而在内地招生的范围也由2005年17个省市自治区,扩大到了2006年的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40名内地本科生,并投放5000万港元作为奖学金;而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当中,多人的高考成绩在所属省市区中名列前茅。香港大学计划在内地招生250名本科生,但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比上年增加一倍多,录取比例接近20:1。申报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理工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较上年激增2倍以上。
而在香港高校大举进入内地招募生源的同时,报告内地大学的香港学生北上求学之风一再高涨。除最热门的广东、北京和上海,有的港生还远赴云南、东北等地读大学。在教育部规定的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内地高校读书的港澳学生执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后,报名参加全国联招考试的港澳学生就有2940名,跟2005年相比,光是香港学生就增加了136名,而这一数字在1993年仅为54年人。11年间就激增了十几倍,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内地普通高校、科研院所求学的港澳地区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共有12800余人。
孙宝印:刚才这个短片当中列举了许多去年香港高校录取内地学生的数字,而我们倒退10年来看,两位嘉宾,曾经是内地学生到香港去读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李彤,这种情况我相信,坐在你身边的嘉宾朱校长肯定是有非常深刻的感受。
李彤:肯定是,因为在朱校长担任的科技大学也有不少的内地学生。
朱经武: 对的,的的确确是,这对香港的大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收这些学生其实只是交流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内地大学的水平大规模上升,学生的素质非常好,引入内地学生对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孙宝印:李彤,我们这边还有一位嘉宾,就是北大的校长许智宏先生。我相信许先生,对这10年来两地高等教育交流的热络程度也是非常感同身受。除了学生互到对方上学这件事情之外,其它方面的交流您有没有体会?
许智宏:两地学术交流、研究、合作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拿朱校长的香港科技大学来说,实际上在我们两校之间有很多的发展。首先,在朱先生的前任吴家玮校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深圳建立了深港的产学研基地,是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跟深圳市联合建立的一个产学研基地。我们现在在深圳北大医院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深圳北大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医学中心,我们跟香港浸会大学联合成立了英语数学研究所,我们跟香港的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等等一系列的联合体,而且北京大学跟香港很多的大学里面每年学术的交流、学术的合作研究已有更多。
主持人:
各种各样的合作交流当中可能有一点是大家感觉比较直观的,那就是学生去对方上学。那么,香港大学到底凭着什么样一些条件,来吸引内地的学生不断地去香港求学呢?有关情况我们还是通过一个背景片了解一下。
目前,香港在内地招生的共有八所学校。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这八所高校各有特色,都有自己较为突出的专业和发展方向。
香港的高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授课全都是全英文式教育,对此内地学生也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除了全英语式的授课方式外,这里的课程几乎紧跟世界前沿,能够随时更新。
香港城市大学学生 朱日韵:就是我们没有一本固定的教课书,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当场打印出来的。老师他可能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出来,但是教学大纲是不变的,但是会有很多新的知识融入进去。
到香港上大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锻炼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这里没有人能够帮你做任何决定,你必须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
香港大学学生 朱颖雯:因为在内地读书的话,父母在身边,你毕竟会有一种依赖的感觉,到这边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就有很多不得不逼着你自己要去做决定。
除了学习知识之外,到香港高校上学融入这里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香港大学校长 徐立之:我觉得他如果是他的个性,不喜欢跟人家交流的,到大学去念书只是一个考试的地方,拿文凭的地方,那香港大学可能就不是适合他来的地方。来香港大学应该跟香港大学学习的模式,我们这里的文化,我们这里的风气打成一片,他才能得到我们给他最大的那个贡献,最大的训练。
主持人:刚才几位看到了内地学生如何去到香港求学这种热潮,说到这种热潮,恐怕许多人会想起来,2005年有一件很知名的事情,当时北京的高考状元拒绝了清华大学,而选择了对方朱校长所领导的香港科技大学。那么,这是一个个案,但是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个案。从这些方面来看,朱先生,您认为您所在的香港科技大学,乃至整个香港大学,它的优势是什么?吸引地学生的优势在哪?
朱经武:内地的大学有很多的优势,包括许校长所在的北京大学,还有在清华大学,国内很多名牌大学都是非常非常好的大学,我相信我们每一家大学都希望招收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学生,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我们当然是非常高兴陈小姐到我们学校来读生物化学方面的功课,我们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而且更有一点,我偶尔在不同的场合也见到陈小姐,我问她来科大上学的感受怎么样,到目前为止她还是非常高兴的。我们学校有一个天时地利的地方,就是学校的校园的的确确是非常的漂亮,依山面海,所以各种建筑都相当新式,而且老师都是朝气蓬勃,从全球不同地方来的,这是它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得到了内地大学同学具备的优势,使得能够刺激我们的同学们能够更努力向上,这也显示一个互利的情况。
李彤:我们其实也想了解,问一下许校长,你们在内地来看,会不会担心内地的一些顶尖人才都被香港这方面吸引过来呢?
许智宏:可以算是一种挑战,但是我觉得这种挑战,应该讲对双方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我个人认为也不用太担心。像去年,中国大陆有900多万的考生,今年全国的考生有1000多万,我一直认为1000万的考生中至少10%是非常优秀的,就是说中国大陆有100万的考生是非常优秀的,而实际上现在大陆这一面还没有这么多非常优秀的大学可以容纳这些学生,所以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现在不光是到香港,甚至包括到海外,在这个过渡中实际上有助于我们之间培养人才。我自己以为,香港的几个大学还是有它的特别之处,从香港总体上来讲,大学的灵活性也比我们大陆的大学要好,但大陆的大学也有它自己的优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大学,它有很好的传统,比如我们自己文化的传统,就拿北大来讲,他毕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一种比较长久的很好的传统,这种传统还是会很好地吸引优秀的学子,不光中国大陆的,包括海外的很多留学生。
孙宝印: 香港方面的二位也听到了,许校长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到底是哪些原因呢,他已经解释了一下,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多香港的学生,实际上也被内地一些优势吸引,来内地读书,来北大读书,有关的一个背景片我们一来看一下。
高其宾,2004年被香港保送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读书,如今正读大三的他,已经完全适应了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回述当初选择来内地读书的初衷,其宾自豪的告诉我们那是自己一个高瞻远瞩的抉择。
北京大学学生 高其宾 :我现在是读商课,我觉得全世界也看到中国发展的前景和势头,要是比我其他人早一点来到内地读书的话,熟悉一下这边的情况,我觉得可能会对我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有一点优势好处。
其宾在北大的生活可以用相当充实来形容,现在他不仅是学院的学生会干部,还是北大香港文化会的会长,他和在北大的100多名香港学生向全校师生传递来自东方明珠的最新讯息,并把在内地学习的生活体验传递回香港。起初其宾的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学习很优秀的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在香港的优秀大学读书,而来到陌生的内地,经过其宾的切身实践,他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北京大学学生 高其宾 :最大的分别就是我来到北京读书以后,看得出中国有很多优势、优点,可能他们在香港眼界还没开阔,往往可能还有自己以前那种大香港的心态。
如今逢年过节回到香港,其宾还多了一项任务。
北京大学学生 高其宾:我想普遍在香港长大的同学基本普通话都不太会说,我现在回去很多时候他们也会让我去教他们说普通话。
2008年其宾在北大的生活将告一段落,规划起自己的未来,他说要将在内地的生活进行到底。
北京大学学生 高其宾:我说为什么我会来北大读书,其实我想在内地里找工作,因为现在很多时候也说大众化区,就在商业区,香港、澳门、内地、台湾、东南亚等等,其实真的回香港的话机会也不是太多,我觉得留在大陆比香港机会大。
偶尔来未明湖旁小憩是其宾业余时间的喜好,他说他会珍惜在这里生活的每分每秒,因为这里是他成就未来事业的起点。其宾的毕业之时也是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时候,已经申请奥运志愿者的他会把握这难得的机遇,在北京成就自己的“奥运梦”。
主持人:我们继续我们的话题,话题还是回到香港的学生来北大来内地读书的这个话题。那么,内地大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许校长,我最近听说,金庸先生最近到北大进行了演讲,在演讲结束的时候,他提到他要到北大去研究国学,这一点好像是很有象征,还有一个符号意义,您对这一点是怎么看的?
许智宏:金庸先生最近到北大来,是为了参加北大的国学研究院成立10周年的一个活动,一个学术活动。实际上我在去年12月到香港访问的时候,我还专门在金庸先生的办公室里拜访了金庸先生,他就表露了希望能够到北大来进行研究。这一次他实际上也很谦虚,他说北大国学大师云集,他是来学习的。
孙宝印:您觉得他会对年轻人有一种示范作用或者是一种引导的作用吗?
许智宏:现在因为中国文化的经历,在我们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实际上不光研究历史,而且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所利用,这是吸引很多人到中国进行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孙宝印:香港方面,朱校长,在您的理解当中,您是怎么看待一些香港的学生要到内地来,他们到内地来求学,他们认为对他们的来说有利的条件,吸引他们的条件是什么?
朱经武:这一定我完全同意刚刚许校长刚刚讲的那几点,大陆的学校有深远的历史基础,文化的传承是很重要的,这是香港大学比不上的。除此之外,这些年来,大陆的大学进步的非常非常的快,有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学习的。对年轻学生来讲,去大陆求学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现象,因为归根到底,以后世界的发展焦点都是看在中国大陆,假如香港的年轻人希望能够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想做一翻事业的话,能够到大陆去求学这是非常好的,假如我能够年轻几十年,我相信我也一定会去的。
孙宝印:好的,许校长,您肯定欢迎他吗?
许智宏:肯定。
朱经武:许校长肯定不欢迎我。
李彤:为什么呢?
朱经武:因为他不知道我是这么好的学生,许校长怎么看呢?
许智宏:实际上我们两地是互有优点,大家可能不知道,大陆有七个大学,给香港三个大学,我们叫seven plus three,我们每年有一个联谊互动,就是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以及香港的科技大学、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我们每年有一个民间的活动,校长轮流主张在一个大学开会,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这本身就体现了大陆的大学跟香港的大学之间是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校长之间经常沟通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
孙宝印:刚才二位校长都谈到了内地和香港的大学各有优势,实际上也涉及到了共同合作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我们有一个实例,就是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联合办学这样一个例子,有关的背景片还是一起来看一下。
全英文授课是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最大的特色之一,由于内地中学教育英文普及程度不如香港,所以在接受全英文授课方面,内地学生就不如香港学生来得快。
统计系广东深圳学生 朱伟灵:说真的,一开始上课非常吃力,因为很多很多单词都没听过。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联合国际学院在入学伊始,对学生进行“密集英语强化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教学。
统计系广东深圳学生 朱伟灵: 集训完以后,大概上课一两个月以后就可以猜出来了。
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说,全英文教学是入校后的第一次考验;而对于香港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同样是挑战。
财务系香港学生 陈咏章:我觉得自己够独立,但始终会惦记家里人。
怎样才能让这些来自香港、内地的学生逐渐适应联合国际学院的学习生活呢?
联合国际学院 学生事务处助理处长 成许善真:我们就提供一个爱的环境给他们,让他们放胆,把他们的问题,把他们心中的感受都讲出来,我们就好像是他们的朋友,跟他们交谈,他们哭的时候我们就陪他们一块哭。
创造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是联合国际学院成立的初衷之一,这样一个目标,也不断吸引着来自海外、香港和内地的优秀教师来到这里。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常务副校长 郭少棠:在过去十多年我和内地许多大学都有很多联系,我是做这个准备,现在时机到了。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访问助理教授 刘信信:我觉得好刺激,好开心,好有挑战性,所以就想着来这里帮忙教书。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科技学部院长 徐世雄:我们感觉到应该是能够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搞出一套适合在内地比较新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培养人才的方式,我们希望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孙宝印:合办大学就涉及到相互发觉对方的优势,在这一点我突然发现,二位校长的经历可以说有一种可比性。比如说二位校长一位是在大陆接受大学教育,一位是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而且两位都有到海外留学深造的经验,而且两位现在又都是大学的管理者、领导者,在这个时候,你们如何发觉整理过去一些你们认为好的管理经验,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当中去?
许智宏:这个不光对两地的校长,对全球很多著名的大学校长来说,实际上这都是个挑战。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今天我们大学里培养的大学生,他们面对着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挑战,所以今天除了我们传统的要给大学的学生很多知识,必要的学问以外,在今天的世界,更多的要给学生一种国际的视野,要让他们有更好的一种沟通能力,要能够更好的在集体中工作,团队的精神,这些都对今天的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大校除了继续发扬自己的传统以外,要根据现在新的全球化的各种形势,包括我们国内自己产生的一些新情况,也使我们学科的建设、培养学生方法要进行调整,这是我们面临的调整。
孙宝印:不光是两地的合作,还涉及整个面向国际的合作。
许智宏:是。
孙宝印:在这方面,我听报道说,有人讲朱校长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校长,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世界上的风云人物,一些科学家都会被拉到你们学校去做演讲。
朱经武:这一点我们学校的确在做,我们希望能够从这些大师们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回到跟北大的合作方面,许校长已经讲了很多,我自己觉得非常荣幸地能够跟北大一同在深圳方面有研修学院的建立,所以基本上是在北大拿MB,就是医学博士,到我们学校拿哲学博士,主要做研究方面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李彤:那您觉得,作为香港来说,他们可以发挥一些什么优势呢?比如刚才你谈到,跟北大在高科技方面的一些合作,比如内地的学校在科研这方面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在香港这方面,我们可以怎么样跟他们配合呢?
朱经武:我可以这么说,香港将来要做科技,不跟大陆配合的话是不成大器的,我们一定要跟大陆加强合作,因为主要靠脑力资源,从长远来讲,大陆占有绝对的优先。
孙宝印:提到了合作的问题,其实合作的同时也是竞争,合作和竞争并存。说到合作竞争的时候,人才是非常关键的。
许智宏:这个同样也非常重要,北大实际上每年有相当一部分教授跟老师到香港各个大学去讲课、讲学,就像每年香港很多教授到大陆,我们需要来讲学或者做合作的研究。实际上除此以外,学生也是,我们现在对朱校长的香港科技大学,我们本科生有一年的交流的项目,整个使双方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满意,因为在对方的大学中能体会到,在两个不同的环境底下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既了解了大学本身更重要的相同的任务,也了解到双方不同的地方,这一点对于促进双方的交流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孙宝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节目可能很快就要结束了,那么,您跟对方的朱校长也是老朋友了,借这个机会,你有什么要跟朱校长交流的吗?
许智宏:我去年年底到香港去的时候,到朱校长的学校里专门进行了访问,我想我们俩校之间的合作,在教育跟科技方面有很多的发展,所以交流一直非常的好,但是我想我们今后还有更大的空间,特别是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研究生在那,距离香港非常的近,所以我希望给朱校长说的话就是,我们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人员交流,来共同为两地高等教育的时候,也是为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振兴来共同做出努力。
李彤:朱校长有什么想跟李校长说的吗?
朱经武:许校长,其实我是完全同意您的说法,您的这个雄心大志我们一定照样去办,尽量好好做。而且我也趁这个机会谢谢您给我们学校一个很好的机会,跟中国的名牌大学,也是世界的名牌大学有合作的机会,这是我们一直很感激的一点。譬如说我们在办一些相关的联合,学生的交换等项目各种东西。唯一的我就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颁发学校联合证书,既是北京大学的证书,也是香港科技大学的证书。
孙宝印:好,感谢二位嘉宾来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讨论,谢谢朱校长,谢谢李彤。
李彤:谢谢。
许智宏:谢谢主持人,谢谢朱校长,我们香港见。
朱经武:好,香港见,再见,许校长。
孙宝印:也感谢各位观众朋友的收看,再见。
1998年,内地学生作为交换生进入香港学习;
2003年,教育部首次允许香港高校来内地招生,范围限于京、沪、粤等6省市;
2004年,内地与香港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高校来内地招生范围增加到10个省市;
2005年,招生范围扩大到17个内地省市;
截至2005年,约有7665名内地专才前往新港工作;
2006年,香港8所大学在内地招生超过1300名;
目前,在内地求学的港澳学生共有12800余人。
责编:严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