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新香港故事]星光伴我心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2日 21:41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香港富有中西交融的色彩,但在回归后,富有传统特色的香港本土文化得到了空前关注,甚至是最年轻的一代,也将本土文化的保护工作视为己责。
专题:CCTV-新闻《新香港故事》
专题:CCTV-新闻“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集锦

    CCTV.com消息(新香港故事):点看视频〉〉〉

曾有许多著名香港影片拍摄于天星码头,码头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座面临拆迁的钟楼。2006年,天星码头的搬迁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爱香港的大讨论”。

1997年前后,香港市区的酒楼里突然推出了一种叫“盆菜”的美食,“盆菜”有点类似东北的“乱炖”,一出现即迅速流行。

这是长洲岛的“抢包山”活动,所谓包山是三座由包子堆积而成,供居民攀登抢夺的山。2005年,经过长洲岛居民的努力申请,停办近三十年的抢包山活动终于恢复。

    香港著名收藏家郑宝鸿回归前曾是银行职员,他目睹了港人寻根热的浪潮,反思“无根的一代港人”。回归后他放弃了本行,开始专心研究香港文化,他发现在内地已消失的中国传统仪式和文化在香港得到了完整保存,如长洲岛的抢包山、新界的吃盆菜习俗等,回归后越来越得到港人的重视。

    年轻的设计师杨志超回归前对香港的历史一无所知,崇拜西方文化。1996年留学回港后,突然发现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他因此创办了香港家居品牌“住好的(GOD)”,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因素结合,创造出新的香港风格。

  详细内容――

  在香港的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多利亚湾将香港分成了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两大部分。在1972年海底隧道通?以前,连接港岛和九龙半岛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客轮。平均每十分钟一班的天星小轮成为过海上下班的港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回归后的第九年,2006年11月12日,因香港新填海工程的需要,位于香港岛的天星码头将进行搬迁。谁也没想到,这次搬迁,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爱香港的大讨论”。从这一事件中人们看到,港人回归后,当家作主的意识浓厚。

  郑宝鸿:我保持中立性,拆不拆天星码头这件事我保持中立。

  杨志超:我支持不拆天星码头,因为是最后一件,都要拆没了,拆了比较可惜。

  龙炳颐:我对现在的天星码头的感情,不如对从前的天星码头的感情。

  这是香港导演赵良俊制作的关于天星的记录片。历史上曾有多著名香港影片拍摄于这个码头。实际上,为了适应填海需要,港岛天星码头百年来已经进行了三次搬迁,现在我们看到的码头建于1958年。码头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座面临拆迁的钟楼。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不仅见证了近半个世纪来香港的繁荣发展,也是很多市民成长的印证。很多香港市民难舍对旧码头的留恋之情。

  郑宝鸿:叮叮当当(钟声),当年在天星码头约会的时候,不是我迟到就是我女友迟到。钟敲七下,七点钟敲七下,十五分钟再敲一次,再敲两次,我等了半个钟头。这种印象,已经陪伴我很多年。但是说实话,拆天星码头,我反而没什么感觉。

  杨志超:所以我们都很怀念我们以前小时候的东西,我记得天星小轮的钟楼,我最怀念的是它的声音,虽然我不是经常去海边坐船,但是我每次去中环,都能听到隔十五分钟响一次的钟声。

  龙炳颐: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集体回忆。像我这一代人,我们的回忆,不是今天中环的回忆,也不是今天拆的这个天星码头的回忆。

  郑宝鸿:旧的天星码头我也见过,可能我对它的感情,没有他们那么浓厚。

  杨志超:有一些东西应该值得保留的,因为旧的东西才有性格。

  2006年11月11日,踏着午夜零时,各告别船只纷纷鸣笛、解缆,驶离码头,这一刻,岸上媒体云集、万头攒动,市民自发向码头做最后的惜别。

  零点整,旧钟楼最后一次鸣钟,这十二响钟声代表着很多回忆和期许。

  由旧天星码头搬迁事件引发的大讨论,延续至今,“什么是真正的香港特色、如何保护香港的历史文化”,仍然是今天香港最热门的话题;民间的声音、特区政府的态度交织其中,今天我们要向您讲述一个新香港文化回归的故事。

  郑宝鸿:香港是一个过渡性的城市,香港人有一种过客的心态,我相信一百多年来都是这样的。

  郑宝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生在香港,他的父辈因躲避战乱由内地来港。自懂事时起,郑宝鸿接受的所有关于香港的教育都是,这里并非久留之地。

  郑宝鸿:就希望到香港赚一笔钱,然后回到家乡养家糊口,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郑宝鸿像普通的港人一样,上学、就业,在银行里做普通的职员,赚钱糊口。对于自己香港的历史和文化,他曾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兴趣知道。香港只是一个赚钱的地方,成功后或衣锦还乡,或去海外发展,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把香港当成自己真正的故乡。

  郑宝鸿:父亲对我说香港是一个浮土地,是一个洋埠,容易找饭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银行负责鉴定金银成色的郑宝鸿,因专业的需要,查阅一些关于香港历史的资料,他翻遍香港当时的出版物,发现对历史全都语焉不详。这让他满心狐疑,决定自费收集关于香港历史文化的照片资料。他没想到,这个偶然的机会给他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郑宝鸿:因为受殖民地教育,是抽离了历史的,它不会让你了解太多香港历史。

  在前港英时代,教科书上的香港历史是从1841年开始的,而关于这以前的香港,一片空白。似乎占人口97%以上的华人,只要知道香港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一颗明珠,知道在这里拼命工作就能创造财富,就足够了。百年来的历史空白教育,使港人日后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很多困惑。

  经过几代人的拼搏,香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终于登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由港和金融、贸易中心。出生在繁华年代港人的眼中的过去,只是西方的潮流和复制的时尚。

  杨志超:我们这一代香港人是真正怀旧的一代,反而我妈妈那个年代没那么怀旧。或者因为他们之前经历过打仗,香港没那么富庶的环境。他们还是喜欢新事物,他们觉得越新越好,想到旧东西都是比较负面的,但我们这一代不是,我们对待旧东西的态度是很正面的。

  很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港人都像杨志超一样,从小就羡慕西方文化。

  杨志超:因为在前港英政府时期,都是宣扬欧洲思想、欧洲文化、英国的事物。它没有灌输给我们香港人自己本身有什么文化,甚至有时候觉得,我们香港自己的文化比欧洲文化低一等。

  杨志超中学毕业后即选择去英国留学。

  1982年9月23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

  郑宝鸿: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摔了一跤之后,很多人想走去别的地方。其实这种生活、这种想法,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有些英国人形容香港是一个借来的地方、借来的城市、借来的时间。

  中英谈判开始后,坊间关于香港前途的种种猜测曾让很多港人感到前途未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有部分港人选择离开香港,移民海外。

  郑宝鸿:当时我太太曾经问我:“老公,你想不想走?”我说:“不走。”我回答了一句:不走。当时有个老朋友对我说:“阿郑,我要走了,不如我把所有东西都卖给你,所有家具、杂物连铺子通通卖给你。”

  龙炳颐:其实当时不是对内地信任不信任的问题,实际上是不适应、不习惯。因为大部分香港人受得是英国教育,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已经习惯一套英国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移民。当时移民的人,我没有做过统计,我看都是以前没有去过外国的人,去过外国的人都不需要移民了,都不愿意移民了。

  随着回归的临近,香港又出现了返乡潮,很多曾移民海外的港人看到当时香港政局平稳、前途光明,都选择了回来。1996年,杨志超也从英国回到了香港。踏上自己成长的故乡,他却发现一切都很陌生。

  杨志超:当我回到香港,我突然觉得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有种很陌生的感觉。我觉得我们是一代很奇怪的香港人,前半生是生活在前港英政府时期的香港,回归之后变成中央政府。我想我自己的文化、我自己的身份有一点奇怪,我相信很多我这一代香港人都会有这个问题:我们的身份是什么?

  陈?:在殖民时代,没有人去关心,或者说不是很多人关心香港历史。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香港的历史书里面,根本没有谈到香港历史,这是一个殖民的特点。所有殖民地、殖民政府都不会告诉你,你的历史,你的过去。

  现实向他们展示着一个新的前景 但不知过去,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定位?

  回归前,香港社会突然掀起了一阵“回归热”和“寻根热”。1997年6月的香港大公报称:“近日香港人患的不是医学上的「回归热」病,而是“香港回归祖国引起的回归热”。球类比赛有回归杯,社团办回归晚会、电视有回归特辑;回归大减价,回归大优惠,回归大抽奖等,数不胜数。”

  伍志和:在九七回归以后,香港人很想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1997年的时候出版了很多书,那些书都是讲香港的新界历史、香港的历史是怎么样的,以前没见过。在九七回归那段时间特别多,那个时候很流行说身份认同,这成为那个时候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陈?:要回归,大家也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找寻自己的历史,而且也开始关心本土文化、本土历史,所以本土历史,变成了一种潮流,非常重要的一个词语。

  伍志和: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跟我的老师说,香港有很多中国的建筑。他问:香港有古建筑物吗?那是一个英国的老师,我说有,我就做了一个报告给他看,里面有很多相关内容。我想在很多外国人心中,香港是一个很经济的地方,我的外国同学,特别是英国、美国,很多同学问我,香港有文物吗?我说有,要不然我来干吗,我来读古建筑?

1/2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