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邓平寿,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一生为民造福,使地方经济大幅提升,会客厅请来邓平寿的女儿来讲述邓书记生前的事迹。 |
专题:公仆楷模邓平寿
CCTV.com消息(新闻会客厅6月18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田坎书记邓平寿
2007年2月1日,被当地百姓称为“泥脚书记”的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倒在了农民的桑田里。2月5日,虎城镇五角村的邓平寿老宅到镇上的7华里村道两旁,挤满了赶来迎灵和送行的上万名乡亲。远在北京的山东话剧学院老师金惠群打来电话,泣不成声地说:“邓平寿是党的好干部……他是累死的啊!”
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说起邓平寿,虎城镇的乡亲依然忍不住潸然泪下。
邓平寿的女儿
邓平寿的笔记本
邓平寿,重庆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一生为民造福,使地方经济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自己也因此积劳成疾。2007年2月,好书记邓平寿与世长辞,享年51岁。会客厅请来邓平寿的女儿来讲述邓书记生前的事迹。
详细内容
人们挥泪送别的人就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的党委书记邓平寿,2007年2月1日,因为积劳成疾,年仅52岁的邓平寿离开了人世。虽然邓书记已经离开4个多月的时间了,但在他生活和工作了50多年的虎城镇,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村民1:他就是我们的贴心人。
村民2:他确实在我们心中超出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村民3:死了太可惜了,我现在也不相信他死了
邓平寿在党员先进行教育报告会上的一段讲话:现在虎城镇的村公路硬化才达到95%,组公路硬化才达到70%,只有80%的村民吃上了自来水和安装了加密电视,我的目标就是要让这一切都变成100%。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一个人走了,却也这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在思念他和怀念他,今天我们请到的就是邓平寿书记的女儿邓巧娟和他生前的得力助手廖铭。刚才这个片子放的时候,一开始巧娟就开始流泪了,
邓 娟:我觉得我不太相信,我也不愿意看见这个。
李小萌:但是从刚才这个片子里边我们看到的是那么多人都在思念他,舍不得他走,也是一种温暖吧?
邓 娟:对。
李小萌:现在我们让巧娟平复一下,问问廖铭,当时送行的时候来了多少人?
廖 铭:当时在虎城送行的人很多,好像至少有一万多、两万人,有这么多。
李小萌:这么多人。
廖 铭:对,包括达县比邻的都有。最远的有从上海赶来的。
李小萌:都是自发的?
廖 铭:自发的,那天是下雨天,在那儿等的人很多,送他送了七里路。这其中有一位老太婆,好像是八十多岁了,从大荣村赶来的,好像走了四个多小时,她说,她的小孩在外面打工,寄回来的每一年的汇款单基本上都是拜托邓书记帮她取的,她也很感激,所以说她在那儿也哭得很凶,
李小萌:从刚才画面上看见巧娟是抱着爸爸的骨灰,你当时想过会有这么多乡亲一起来送他吗?
邓 娟: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送爸爸。我爸爸的工作可能就是以情换情的,当我回去的时候看到这么多人,我当时就蒙了,我说爸爸,你也值得了,你看这么多老百姓来送你。
廖 铭:他这一生始终把老百姓当作他的兄弟姐妹在看待,所以说他做起工作来跟老百姓有这种亲情,老百姓也不把他当外人,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
李小萌:邓平寿书记有这么多的牵挂,而现在更多的是人们对他的那种牵挂,相信一定有他的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但是人已经离开了,我们还能找到痕迹吗?
第一次走进邓平寿书记的办公室,这里的简陋与陈旧让记者感到惊讶。作为一个镇级党委书记,他的办公室里没有人们想象的大办公桌和宽敞的环境:在这个不大的办公桌上,我们找出了40多个这样的笔记本,这里面记录了邓书记从1991年至2006年全部的工作日记,“如何做个执政为民的好官”、“怎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这些日记里,几乎随处可见邓平寿作为一个镇级党委书记做人做官的思考。
三双沾满泥浆的鞋,一个军绿色的老式挎包,几包平时只能在农民技术服务站看到的养蚕专用的农药,也许你不会相信,这也是邓平寿书记生前的工作用品。而眼前这个已经被磨得露了白的旧沙发,现在更是让许多坐过它的老乡们触景生情。
李小萌:看着似乎不像我们想象中的一个镇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刚才我们看到这个破旧的沙发,怎么磨到那个程度都还没有换掉?
廖 铭:他这个办公室,老百姓来的人太多,有背背篼的、有挑担子的、有抱娃娃的,到他办公室来谈工作的,找他办事的,还有在他这儿聊天的人太多太多,他基本上只要他一在办公室,办公室里面的人就特别特别多。
李小萌:就是说镇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推开他的门进去找他跟他聊天?哪怕没事儿说说话他也要接待?
廖铭:我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巴林村有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婆,为三个鸡蛋的事,这家认为那一家偷了他的鸡蛋,就闹到邓书记办公室来了,在沙发上争执的时候,将鸡蛋就打烂在沙发上,当时邓书记笑着将一个喝茶的纸杯子,将鸡蛋放在杯子里,邓平寿是怎么说的?他说这个鸡蛋我邓平寿买了,来,你俩不要为这点小事吵了,我给你一人两元钱,算我买你俩的鸡蛋,当时这两位老百姓就不好意思了。这种小事太多了,坐在他沙发上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
李小萌:像那个沙发看上去已经挺有年头的了,不能换新的吗?
廖 铭:怎么不能换新的?他这个人太节约。有一次我们到县城里面去办事,那天因为要办事,请了县里面一个单位吃饭,吃了四百多元钱,吃了之后回家的路上,他边走边叹气,他说,今天我们吃这一餐相当于老百姓一年到头养的一头猪,太贵了,太贵了,他这个人就是太节约了。
在虎城镇的百姓心中,邓平寿在田间地头的时间比他在办公室的时间多,几乎每一个月,他都能够走到虎城镇属下的管辖的17个行政村。在邓平寿的带领下,原本贫困的山里人有了自己的增收途径,发展蚕桑、种植蜜柚,很多人的生活因此而得到了改变。
养蚕大户赵明权:我们的家的嫁接桑树就是他引进来的,没嫁接的每亩产1000斤桑,这个嫁接的每亩要产6000多斤。
李小萌:今天廖铭也拿来了一个包,这不像是一个书记的包,像是一个技术员的包。
廖 铭:他这个人实际上早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技术员了,他书虽然读得不多,但是他好学,早就会嫁接了。
李小萌:这把钳子也是锈迹斑斑的了,他就是拿它给每个他去的人家需要剪枝就用这个去剪枝。
廖 铭:遇上有人剪枝,技术上不合格的,他就帮他剪一剪。他这个技术还是跟以前的蚕桑技术员学来的,学了一天。
李小萌:他学是因为自己家里也种桑树还是说就是为了教给底下的村民呢?
廖 铭:他家里面也有示范,也种桑树,他主要是学来是教其他老百姓的,这是蚕药,有时候遇上老百姓家养的蚕,出现了蚕病,他就教一下。
李小萌:巧娟你们家里种桑树养蚕,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把它作为一种经济来源还是说爸爸种这个桑树是有别的想法的?
邓 娟:经济来源也占一个,还有主要是做一个示范作用吧,他要带头。如果今年的蚕子喂得好,卖了好多钱,他就会给那些村民、村干部就说,今年我们的蚕子又卖了好多好多钱,这个还是收益很大的,就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他想带动这些村民都来养蚕。
李小萌:难到说书记得从自己家里种,示范着才能够有效果?
邓 娟:因为一开始的时候蚕农有低谷,有时候蚕价高低就不等,有时候蚕价高,那些农民就愿意栽桑树,如果很低了他就不愿意喂蚕养蚕子了。
李小萌:那也很正常,很对啊。
邓 娟:是很正常,但是老百姓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所以说为了眼前的利益,有可能那几张蚕桑不景气,就毁桑,爸爸就坚决不让,他说毁桑很容易,但是栽桑的话就要好几年,就要培养出来,所以说一直劝他们,还发动家里面做示范。
廖 铭:况且老百姓好多不懂技术,认为养蚕养到桑树的时候,要蚕茧的时候就死了,有些灰心丧气。
李小萌:那就是周围的村民看到你们家种这个桑树的,很多顾虑就自然而然打消了是吗?
邓 娟:也有可能,因为我们带头,如果他家的蚕枝卖不出去的话,我们也卖不出去,他能卖我们也能卖。
虽然是镇里的一把手,但邓平寿从不放弃每一个下村的机会。
采访村民刘久星:到了村里就问,你家的桑树长得怎么样啊?蚕生没生病。
采访千丘村村支书:只要镇上没事他就来,大家都喜欢他,村干部解决不了的事,他都能解决。
而让虎城镇的百姓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这条用了将近五年时间才修成的硬化路。重庆位于多雨季节的山区,每到雨季,泥泞的山路困住了村民更阻隔了致富的信息。2002年硬化路修通之后,村民的生活改善了,甚至有人买了摩托车跑运输。但是谁能够想象,就是这条路曾经给邓平寿出了一道很大的难题。
李小萌:村民都说,邓书记为虎城镇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帮这里修了一条很好的路,在当时对邓书记来讲最难的是什么?
廖 铭:最难的是做群众工作。
李小萌:大家不愿意修路吗,修路不是好事吗?
廖 铭:其实老百姓也是懂道理的,他们都有各自的原因,这个原因主要反映在有的路好像不是直接受益,还是间接受益,这些年岁小的,今后享受的时间长一些的人,他就愿意修,有的岁数比较大一点的,还有子女都在外面工作的,他积极性就没这么高。
李小萌:积极性不高的人,邓书记能做什么?
廖 铭:做工作,主要是采取一是主动去找他们做工作,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不听话的群众,只有不会做工作的干部,他几乎只要有空天天都要出去,我记忆里比较深的就是,全家村修高比公路这件事儿,好像那是2003年的事儿,当时邓书记在肺摘除手术前去做过一次工作,他那儿有个叫刘久星的老头子,这个刘老头是个犟老头,脾气很怪,他认为那条路要通过他屋后面,农村说的叫伤了他的龙脉。
李小萌:风水不好了。
廖 铭:对,他就睡在路要通过的地方,不准抓,邓书记去找他,找他的时候是下着大雨,邓书记又做了肺摘除手术,拔掉针头去的,去的时候喘着很大的气,跟刘久星说,刘老头子,这事儿如何如何,该怎样为子孙造福,对你们子孙后代都有好处,外加这条路又是连接达县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要形成交通网络,请你支持。当时刘久星一看他说话脸色苍白,又冒着豆大的汗水,就问他邓书记你怎么了,邓书记说我到重庆刚做完一个手术,刘老头子就从挖路机下面爬出来了,他说算了算了,你是为老百姓好,因为这条路你邓平寿是不会怎么走这条路的,真正还是我们自己走这条路,
李小萌:如果说修路是邓书记工作当中碰到的一个比较大的困难的话,回家跟你们提过吗?他的这个难处?
邓 娟:他一般回家的时候很少谈工作,
李小萌:我听说的是他最后觉得这个路修不下去了,甚至想要辞掉这个镇委书记这个职务是吗?
廖 铭:是的,那是好像是2003年的事儿,我们第一条路修成之后,他准备硬化两条镇级道路,这两条镇级道路基本上我们的款项基本上搞得差不多了的时候,有人出面,将这个事儿搞砸了,之后他很气,他觉得老百姓不理解,他气得哭了,
邓平寿的眼泪,让当时在场的廖铭并不意外,因为在邓平寿的心中,路修不成,他无法向虎城镇的百姓交待。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虎城镇人,邓平寿从走上领导岗位的那一天起就明白:农民的问题在田里。因此,在他为官的20多年时间里,邓平寿几乎用自己的脚丈量了虎城镇管辖的17个行政村的土地,这也让他拥有了“田坎书记”这个称呼。
李小萌:有人说邓书记是田坎上书记,怎么理解?
廖 铭:他这个人主要是下村全走路,基本上都是走路。
李小萌:你们镇上没有车?
廖 铭:有车,我们还是比较好一点的桑塔纳,是县上配的。
李小萌:那是怎么?路车走不了?
廖 铭:他觉得走田坎,走山坡,能够更具体地了解一下老百姓的具体问题,碰见老百姓打打招呼,老百姓有啥事儿跟他反映,所以说他经常走路,谁家的桑怎么样,谁家的桑树修枝没有,谁家有没有滑坡痕迹,他都知道。
李小萌:如果是很远的路呢?
廖 铭:也走。
李小萌:走过最远的是多少里路?
廖 铭:上一次人民日报一个记者我带他去走了一下,开车走了一下,他体会到了,光开车都要一个多小时,并且水泥路都开了一个多小时,走路的话恐怕要六个小时左右。
李小萌:邓书记是不仅自己不坐车,而且如果家里人有需要要用公车的话还要付钱是吗?
邓 娟:是。
廖 铭:这也是他规定的。
李小萌:这是他带头在你们镇上规定的?
廖 铭:带头的,我们也带了一张发票来,有一张票,我只带了这张。
李小萌:我们看一下,2006年6月29号开的,邓平寿,女儿生日用车车费二十元整。当时过生日用了一下镇上的车是吗?
邓 娟:是,因为七十多岁的舅公腿脚很不方便,就坐镇里的车到我家来,他就交了二十元的车费。
李小萌:这个钱是爸爸自己出的?
邓 娟:对。
李小萌:当时最开始家里如果用的车还要交钱的话能理解吗家里人?
邓 娟:能理解,因为这是他的工作,如果他自己不带头的话,他怎么把这个工作做下去?
李小萌:在刚才你们整个讲邓书记的故事当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勤奋、吃苦,没有官架子,为镇上办实事,包括廉洁,哪一条你觉得是最重要的?
廖 铭:我觉得吃苦,踏实肯干这条是最主要的。我们的俯卧路在修建前需要测路,勘测路线本来我们可以请交通局来办,直接给钱,邓书记为了节约,他说我们自己来,自己就请我们镇水管站的技术员帮着测路,邓平寿同志亲自带着我们自己拿着弯刀,拿着砍刀,还拄着棍子,因为是山里面,大热天,有许多虫子,我们在山里面行进是相当艰难的,蚂蚁将邓书记也咬伤了好几处,有时候坐都坐不下来了,我们一直忙在中午两点钟,就在山上吃了几个馒头,就着山泉水,下午接着干活。
李小萌:我感觉你看不管是养蚕、修路还是调节老百姓之间这种小的矛盾纠纷,都要是邓书记自己亲历亲为,身先士卒,这是不是做农村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廖 铭:是的。农村主要是看在干部带不带头,看党员带不带头,这件事很重要。
李小萌:巧娟觉得呢,你觉得爸爸身上最让你佩服的品质是什么?
邓 娟: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的朴实吧,我觉得因为在基层这种很少。
李小萌:邓书记是个好书记,但是他的这种突然离去还是不幸,你有没有想过,巧娟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可以避免这个事儿别发生?有没有可能?
邓 娟:有可能。因为他每天晚上都是给镇干部、村干部打电话,下村工作到很晚才睡觉,有时候镇的一点什么事他晚上就不能睡觉,每天的睡眠时间只能三四个小时,如果他星期天在家里面休息的话,他不去下村,不去干工作,得到了充分的休息,这个事情可能就能避免了。
李小萌:还是太累了。
邓 娟:是,太累了。
李小萌:巧娟,如果来得及跟他说几句话的话,你会想说什么呢?
邓 娟:如果来得及的话,我想对爸爸说,让他好好休息,不要再干那么多活。
更多精彩栏目推荐:
[焦点访谈]直辖十年看变化
[焦点访谈]紧急洪灾 紧急救援
[焦点访谈]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坍塌
[焦点访谈]保护民族的DNA
[焦点访谈]河南高考替考案 16人被查处
责编:严晋
查看留言